票房、IP、发行、资本 过去一年互联网如何深刻改变中国电影?
通俗来说,票房保底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2016年几乎所有重要的片子都附带着保底协议。但除了微影时代,我们没能在“保底”大战中看见其他互联网基因的公司。“一部片子的保底多少都得上亿,刚打完票补战的互联网公司可烧不起那个钱。”曾接触多个保底项目的行业人士告诉腾讯科技:“你看,今年的这些保底,《致青春2》4亿、《夏有乔木雅望天堂》4亿、《绝地逃亡》10亿,《封神传奇》10亿,都是动辄上亿的风险。而且事实证明这几部片子的保底都失败了,互联网公司敢冒这个险吗?” 这方面,微影时代算是例外,今年的《火锅英雄》、《致青春2》、《盗墓笔记》、《铁道飞虎》都有微影保底的身影。“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 保底是发行环节的一次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市场行为。某种程度上,这与海外电影市场的预售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微影时代CEO林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今年融了几十亿,钱这方面,完全不用担心。” 不过,中国特色的保底正在偏离航线,互联网公司的缺席或许是“躲过一劫”。 在好莱坞,大的电影公司一方面自己主投主控自己开发的超级大片,另一方面从独立的小制片公司购买影片发行权来扩展自己的投资组合(negative pick-up)。也就是说,好莱坞的保底项目通常是中低成本的小片,在中国,保底的却有很多大项目,例如华谊的《我不是潘金莲》。虽然保底成功带给发行方的诱惑非常大,但国内大部分保底的宣发费用都是发行方垫付,压力也全都堆在了发行方身上。对于这样的模式,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是不愿意参与的。 当《铁道飞虎》票房达到10亿时,微影从该片累计获得的发行收入将会超过1亿元 在2016年,我们看到光线与360的分手,阿里影业任命互联网人俞永福(微博)为CEO,原CEO张强向其汇报,电影《叶问3》深陷金融诈骗……而在未来,电影行业仍将出现互联网与传统势力的分分合合。 互联网与电影,不再是谁给谁打工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学习,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尽可能地占据资源,再用占据的资源去弥补短板。在两种思路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电影或许能走得更远。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