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ofo: 被催熟的生意,以及新街头故事的推动者

发布时间:2016-11-23 10:26:53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极客公园
导读:副标题#e# 11月17日,ofo在北京举办了第一

戴威当然不愿意被「杀死」。他把原来的计划搁置了,ofo团队内部紧急开始讨论进军城市的可能性。他和几个合伙人依旧是逐条列出了这项决策背后的利弊关系仔细对比,虽然几个合伙人里也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就像上次决定「远征」青海湖一样,“前锋”戴威的冒险精神又被激发了,他决定让ofo参与这场「豪赌」。

从现在的局面回看,至少在那个关键时刻,年轻的戴威身上体现出了一种超乎年龄的果断和企图心。也许是一年多的学校运营经验让戴威有了信心,但如果他是个视野短浅的领导者,他大可以固守校园。那时候,校园业务已经带来了可观收入,戴威也明白,只要用这款高频使用的产品把庞大的学生群体套牢,未来依然有很多可能性。

几乎是在非常仓促中,8月底到9月初的那几天,ofo开始筹备进军城市。首先它需要一次精彩的登场。这时候,摩拜单车在品牌传播上已经占了上风,戴威不得不利用竞争对手带来的舆论波动造势——在摩拜单车入驻北京发布会的第二天,科技媒体突然把ofo早在5月份就完成的B轮融资披露了出来。

同一时间,戴威还得知,摩拜单车已经拿到了C轮融资的TermSheet。陷入被动的戴威不敢怠慢,他必须用最快的速度缩小和对方的差距,但这时大部分机构已经与摩拜单车有过接触,所以ofo被放在了已经形成的框架之下审视。「有点往回扳的意思,非常困难。」

好在艰难中也有了些眉目,朱啸虎在这时又发挥出了关键的作用。中秋节前后,滴滴也通过王刚和朱啸虎找上门来,戴威被安排了和程维见面,后者最终决定加入ofo的C轮投资。

如果说摩拜单车入局的给戴威带来了最直接的应激反应,那和程维的几次交谈则让他获得关于未来的启示。两个人聊到了共享经济、ofo的战略甚至是公司管理。面对这个在上一次的「街头大战」中幸存下来的80后创业者,90后的戴威感到钦佩:「他很讲义气,又有格局,他要做一个伟大的企业,他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意人。」

但是程维之所以是程维,是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了一场漫长又惊心动魄的血战,并且以激进和逻辑缜密著称。迎接戴威的可能也是一场消耗战,他已经感到兴奋了,那篇让ofo启动的微信文章不只是煽动了用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煽动了他自己:这时候发力尚不算晚,而他的确也想「干一票大的」。

被长期忽视的「修车师傅」

要让共享自行车重新成为城市出行主角之一,这是个需要钱的游戏。

第一次创业,戴威就这样肩负了资本重托,他要带领ofo加入这场「烧钱」角力战。突然涌来的外界关注对他带来的改變是难免的:「媒体曝光的那天开始,压力、焦虑,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一瞬间都来了。」

这无疑是个更巨大的挑战,人们想知道履历简单的戴威要怎样利用手上的充沛粮草。因为如何烧钱,或者更聪明的烧钱,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入局的双方都明白,在目前的情况下,烧钱也不能「干烧」,输赢的关键将在于运营效率。

自行车的「量」很重要,但戴威也知道,「只把量搞上去是没有用的。」::他需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方式让ofo这个“轮毂”更快的转动起来。特别是在决定进军城市市场之后,戴威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而ofo这个由一群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有点捉襟见肘,所以他们决定寻求更多外部力量。

戴威已经有了一个缜密的作战计划,这其中的一部分来源于校园运营经验积累。从运营效率到产品形态,这个年轻人想要奉行的一个宗旨就是:让ofo成为平台,它不想“生产”自行车,当然也不能「独活」。

首先,ofo需要一个「撬动点」。在上一场打车大战中,撬动整个市场的关键是一群司机师傅。而在ofo的模型体系里,根据以往学校运营的经验,这个角色将由一群修车师傅扮演,他们每天要骑着板车在固定区域内调配ofo的自行车。支配这群修车师傅的则是后台的数据系统。

其中的逻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戴威给出了更加清晰的解构,他找到的对标模型是依然是出行和外卖:「比如一个送外卖的外卖员,每天送餐5到6次,一次送5到6份外卖,他一天能产生的产值是210块钱左右;而一个司机一天平均服务15单,每单20到25元,一天的产值是300到360块钱。而我们的调度师傅,在校园里每天管理400辆车,现在的数据每辆车一天使用6次,每次平均5毛钱,所以一个师傅在校园里每天的产值将是1200元,放到城市里这个数字有所下降,因为城市里人们的出行模型更复杂一些。但总归是远比外卖和快车司机更高的产值。」

表面上,这是修车师傅的价值释放,但如果从更高层面来看,这个模型运转带来的社会效率更高。同样从这个角度出发时,戴威还在计划着让更多成熟的商业力量加入到ofo正在构建的这个模型中。

其中最重要的决策可能会首先体现在产品层面。相比于竞争对手,ofo目前推出市面的小黄车常常被人诟病「方便有余,颜值不够」。如果说这样简陋的自行车在校园里还能独善其身,那么进入城市、面向更加复杂的出行需求时,这极有可能成为ofo的关键短板。

戴威从不否认在ofo截至目前的成长路径中,滴滴一直是一个不错的对标对象。在和程维的交流中,他提到ofo的未来也可以「学习」滴滴,针对不同的出行需求推出不同产品:「就像滴滴有专车、快车、出租车,ofo也可以在目前的产品基础上推出不一样的自行车。」为此,在11月 17日的ofo发布会上,戴威公布了「城市大共享」的产品战略计划,宣称将要联结更多的自行车品牌及生产商提速ofo的城市共享单车进程。而第一批参与到这个计划中的则是单价不菲的700bike,除了价格,这批自行车的使用价格将和ofo相同。

在赚钱、盈利之外,戴威正在思考让ofo更加开放。在他的体系里,ofo可以被看做一个「支点」:连接自行车和人,并且让这种连接带来更多层面的正向循环。更长远的,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城市生活状态。这个在一开始可以被看做“不得不”的选择也许能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ofo的第一批自行车在10月11日正式进入城市街头。可以预料的是,ofo的这套动力系统能否在城市快速运转,还要经过时间验证。

而作为这套系统的轴心,戴威也开始像个陀螺一样转动起来。这个今年7月才正式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掌局者正在学着融入自己曾经并不熟悉的圈子并且汲取和适应其中的生存法则。ofo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于信曾经是戴威在北大学生会的搭档,他甚至几次跟同事开玩笑说:「半天不见戴威,我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就非常高了。」而在去年A轮融资之前,戴威连金沙江创投和朱啸虎的背景还一无所知。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