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简史 – 喜马拉雅、豆瓣时间能否破除音频用户付费迷咒?
音频平台对于广告的吸引能力是基于用户流量的,主要以CPA、CPM为主。但是用户流量的前提却是高昂的渠道成本以及极高的版权费用,这是盈利模式单薄的音频APP所无法承受,之前行业内爆出的蜻蜓FM“普罗米修斯代码门“事件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揭示。 同时音频平台对于内容制作者的管理工具仅有单薄的“版权协议”而无法提供职业荣誉;所谓“数亿元”的内容补贴仅能起到“劫贫济富”的作用,对于起步IP缺乏支持力度,而热门IP又看不上这点补助。 从用户角度看,音频应用没有类似传统电台近乎垄断的稀缺性工具。用户的获取成本居高不下,每月数百万元的渠道开支对应的却是近乎不存在的用户迁移成本。“晓松奇谈”、“罗辑思维”的平台转换,对于这些IP的受众没有任何影响,但对于平台本身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即便音频平台解决了传统电台广告营收天花板的问题,但是在对B端用户的盈利能力上,至今依然无法平衡运营成本与广告盈利之间的关系。 C端用户的付费收听是传统广播的软肋,也是音频应用突围的抓手 内容变现最直接的渠道就是个人用户付费,作为音频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国外已有成熟的用户付费模式,可惜中国广播业无法复制。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