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供应瓶颈:工人未返工 运输严重受限
中科贝思达总经理陈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目前日均口罩生产在6万~7万只,当前原料缺口主要是在口罩生产的辅料上,即耳戴材料。之前这一原料来源主要是广东。但现在广东地方管制口罩原料外流,使得公司无法购买相关原料。 此外,物流也是一大问题。各地纷纷出现车辆限行通知,物流运输严重受限,不仅成品难以快速运出,所需原材料供应同样受限制。金联创分析师指出,各地运力普遍表现不足,各省市纷纷出台限行政策,汽运能力减弱,目前各企业输送医疗物资主要采用铁路运输为主,以中石油为例,生产企业多集中在西北及东北区域,需要将资源调拨至华中一带,虽然医疗通道开启,但物流公司到岗司机仍不多,影响整体物流运输速度。中石化方面也表示,疫情发生后,部分省际、市际交通要道设卡,严重制约产品运输,化工产品存在“出不去、送不到”的情况。 “目前原材料紧张问题是存在的,一是供应紧张,二是受疫情影响,交通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管制,这也多多少少影响到物流进展。政府也在帮我们协调,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振德医疗方面表示。 品质良莠不齐,严防倒卖 大量的加产和跨界口罩生产来袭,那么质量是否过关?这也引发一些担忧。 “目前市面上的口罩产品,质量是良莠不齐。虽说使用同样的原材料,但工艺和质量管控不一样,生产出来的口罩是不一样的。医用口罩在灭菌上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小企业能否做到保证,目前有待商榷。这波口罩生产潮中,大中小企业都加进来,我个人认为,这次疫情过后,医疗机构在采购医用口罩上,仍以大企业为主,小企业很难胜出,行业会出现产能过剩。”上述东莞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首先,对于一些大型集团企业,现在这个时点,如果为了满足企业自身运营的需求,可能现在买一条口罩生产线比单纯买口罩划算。其次,医用口罩的生产是一个涵盖出片、包装、灭菌等多个环节的过程。医疗器械公司有其质量标准体系,能生产口罩跟能生产合格的医用口罩是两个概念。一般供应给医院的口罩等器械,都应灭菌,特别是现在这种医护人员存在暴露风险,病人抵抗力差的情况,更应做好器械的灭菌工作。现在公司供应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N95口罩,由于是供应给抗疫前线使用的,都是在质控体系下生产并经过灭菌、使用灭菌保证包装的。”奥美医疗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作为国内首个施行的防PM2.5口罩标准《PM2.5防护口罩》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起草专家,陈澍对一些盲目进入口罩行业的生产情况表露出明显的担忧。“希望最后的安全检测都能够跟上。” 陈澍表示,当前市场口罩需求量大,跨界生产能够理解,但最重要的是产品必须达到安全标准。口罩本身是为了防护,如果达不到防护要求,反而危害安全。 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表示,医用外科口罩属医疗器械,对生产场地要求较高。一般生产厂房不能满足洁净要求;准入资质申请对跨行业人员来说也较为陌生。此外,设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新进入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原材料紧缺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等,都会是跨界入局者将面临的挑战。 “我们南通工厂是纺粘无纺布(运用在婴儿纸尿裤中)的,公司原料运用在口罩上的资质还达不到。但最近频频接到口罩公司的询问。”东丽高新聚化(南通)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品质良莠不齐的同时还伴随着倒卖现象的出现。“我的朋友圈里会出现贩卖口罩的信息,价格很高,且出厂不明,也不知道是否卫生。我不敢买,但总有人会付款的,据说靠此类倒卖能赚上万元。”白领小李反映。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期各地已曝光了多起非法制造口罩案例。公开信息显示,1月31日,北京市平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北京建元天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平谷区峪口镇坨头寺村一民宅的货物存储点进行检查,当场查扣超过保质期的口罩62600枚。同时,执法人员继续追查超过保质期口罩库存线索,2月1日,在昌平区市场监管局的配合下,在昌平区当事人经营场所再次查扣超过保质期口罩106200枚。2月13日,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一批违法销售防疫用品的案件,其中一起当事人将原销售价格每个26元的“立体明星口罩”,一度提价至85元对外销售,提价后的售价达到原售价的3倍多。 业界呼吁,口罩的生产并非所有工厂都能转型,还是要注意专业度,而高价倒卖及出售伪劣商品更是要严惩。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