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如何应用漏斗模型辅助数据诊断与决策?

发布时间:2020-06-16 12:53:07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做站长
导读:副标题#e# 漏斗模型基本上是做所有分析时都或多或少会用到的工具,本文结合一些简化的虚拟案例,来跟大家说说如何利用漏斗模型辅助数据诊断与决策? 先讲个例子,来自肖恩埃利斯的《增长黑客》: 一家食品商店App的增长团队发现了一个问题:App上线后,通过

基于目的抽象出流程:比如想解决用户从打开到下单的转化问题,或者想让用户更顺畅的体验到产品的Aha时刻(即用户体验到产品最大价值的那个时刻),可以基于用户实际体验,抽象为“打开-浏览-详情-加入购物车-下单-支付-反馈”这一系列流程。再比如从认知到购买的流程,被提炼为AIDA。

这一步听起来简单,好像只要按已有的模型或者实际用户行为/认知的路径梳理出来就行。但实际上有很多难点,比如产品/app的元素功能很多、用户的行为其实很复杂,像例子中的电商App,实际上页面层级会很多、用户也可能会在各种页面上“逛”。要如何梳理出关键步骤,构建有效的用户路径图,并衡量其间转化,其实是个难点。

还有像AARRR或者AIDA这种“大”模型,可以提供宏观策略上的参考,但在精细分析,比如复杂媒体环境下不同渠道带来的认知或者获客时,如何取舍、如何处理不同漏斗间的交集或者嵌套,其实都会有些难度。

数字化:抽象出流程后,就得拿到每个流程的数据,才好真正开始分析。对于企业而言,最好当然是建立自己的数字化体系、数据仓库,监测自己的用户/客户全部行为数据。或者也可以借助外部供应商的SaaS/Paas之类的数据平台做部分业务的数字化。除了行为数据之外,也可以用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得用户态度或心理数据。

不过,其实数据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对于小规模的活动,甚至个人,都可以灵活地应用这两步。

比如个人在社群做文字或者直播分享,最大覆盖多少人或多少微信群,有多少人观看直播,有多少人评论,多少人转发,直播后有多少人添加微信,有多人截图分享,其实都可以量化,并且计算转化率,还可以在不同场次/不同社群间对比。

哪怕是小卖部,其实也可以统计每天多少人流路过,多少人进店,多少人购买……并不一定非得是大公司才用得到。

局限和深入分析

漏斗模型虽然很常用,但也不是万能的。最大的局限在于,漏斗分析是一个纯诊断工具,也就是说它可以告诉你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即没有办法回答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回答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通常还要结合消费者调研和更多的数据分析,来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探寻改进的方向。

而且,单独做一个漏斗其实往往看不出太多东西,很多时候要对比才有意义。

  • 对外:和竞争对手比、和行业平均值对比。
  • 对内:自己的细分用户在漏斗各环节的不同表现;不同时段的漏斗数据表现等等

比如还是肖恩埃利斯,在问卷调查公司Qualaroo领导增长团队时,通过深度分析和对比,对比“试用后购买产品的用户”vs“试用后没购买产品的用户”之间的差异,发现:

购买的用户在试用调查问卷系统时收到了至少50条反馈,而产品的Aha时刻(即用户体验到产品最大价值的那个时刻)正是用户发现自己能回收足量的结果,并从中得到有指导意义的反馈。所以50条反馈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拐点,回收数据超过这个数,用户就能感知产品价值。

于是他们做了很多试验,来尽可能帮助用户提升回收问卷的数量。比如视频教程,指导用户做更简短且有效的问卷,以及在哪里投放问卷回收概率高,比如推荐模板、推荐NPS等等,以及让客服人员主动联系用户提供发布问卷的建议。最终大幅提高了用户激活率。

 

作者:Allen,微信公众号:Allen走走神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