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经验 > 正文

盲人创业故事两则:孤岛突围者

发布时间:2017-01-21 03:07:51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博望志
导读:副标题#e# 多数人的轨迹被限定在了一座黑暗的孤岛之上,读盲校、上中专、成为盲人按摩师、调音师,或是学习一手神秘技艺,坐到街边。 本文来自博望志(微信ID:szszbf),作者刘琼宇,王笑笑 一个语速极快的电子女声,从按摩店各个角落不时传来,成为采访的背

2007年特奥会,领导萌生到现场去采访的想法。杨青风觉着自己又不了解特奥会,也看不见现场,带着抵触心理去了上海。第二天是一场智障保龄球比赛,他听着赛场里的鼓掌声不太一样,问了身边人才知道,现场观众人手一个鼓掌器。场地不大,为何要鼓掌器呢?有机会问到组委会,发觉果然大有学问——智障运动员需要鼓励,如果现场鼓掌声音太小,他们可能会「罢赛」,组委会遂配备鼓掌器以烘托气氛。

闭幕式时又发生类似的事情,杨依靠敏锐的听觉辨识出观众席的哨声是多音部和声的,向组委会也得到了求证。捕捉到这两个细微之处后,杨青风以独特的角度出了两篇稿子。

第二年残奥会他就自信了很多。2008年,经残联牵线,杨注册成唯一一个视障记者,一个本应去采访别人的身份,却成为国内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盲人记者」这一略带些猎奇味儿的头衔登上各大媒体页面。

「当时很多记者问我,杨青风你为什么当记者?我就自己想,是啊,我怎么就当记者了,但突然一瞬间发现自己太傻了。再有人问我,我就反问,你得告诉我为什么我不能当记者。咱俩做一个选题,你的稿子能用我的就不能用吗?我觉得并不是这样。」

盲人能当记者吗?

他曾经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他觉得这样还不够,便不再作答,反而爬到问题上边,抡起大锤要把它砸碎。「正是这样的思维定式限制了这个群体的发展,不仅长期地影响着社会的观念,也影响着我们残障人自己。」

早些年,杨青风刚开始做广播时,制作了一档叫《点点评天下》的节目,以搞怪俏皮的方式评论一周新闻时事。和后来的节目不同,在这档节目里,他完全隐去了自己残障的特质。「别人不知道我是盲人,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受到承认,我才是真正牛逼的。」

一次聊天时,一位媒体界的前辈说,「老师说,我做了这么多年广播,我现在觉得我这个节目被听众需要才是真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当时的杨青风,团队在思考后决定回归到残疾人节目上,展现残障人生活与内心真实想法,而在此前,他们认为做残疾人节目是一个很low的事。

据他说,在「1+1」的《声波FM》之前,残疾人节目只分两类。「要不然就是神,我怎么自强不息,后来凤凰涅槃,要不然就特别惨,千手观音。两个极端,没有正常人。」杨青风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广播,把这个特殊群体拉回平视的视角。

对于外界的称呼,杨希望被叫成「残障人」,而非「残疾人」。「‘疾’是病的意思,你把它看成病,就永远都背着。而‘残障人’不一样,因为障碍是可以跨越的,跨越了它,我们就和你们一样。」

被改变的普通人有不少,这里曾有个工作了十年的阿姨,刚来时不知该如何相处,走廊相遇,让路不是,不让也不是,站在路中间手足无措。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才习惯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一起乘电梯时,常有好心人想帮忙按楼层,阿姨便会抢着说,「不用,他们自己会按!」

那年残奥会,「1+1」负责为盲人提供现场解说报道。一次直播盲人门球比赛,某队员受伤退场,许多听众打进电话问怎么样。「当时我的被需要感就激发了,那一瞬间我就觉得这个群体的生活难道就只能是围着按摩床一圈圈地转吗?肯定不是。」

从此他的工作重心就发生了转移,越发地在意整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因为残奥会这件事,杨青风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他和他的工作室一度入围当年的《感动中国》评选。工作室聚集了一帮自认可以做更多事的残障人,「1+1」的服务群体从单一的视障人群逐渐转为大残障群体。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