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想用图像识别技术让中国的熊孩子变身扎克伯格
我不禁奇怪。不过后来在吴波的解释后,我才明白,这不过是葡萄科技每周周末都会有的家长活动:只要购买了葡萄科技产品,便可以在微信上报名参与家长活动。名额大概是 50 人左右,既有包括体验葡萄科技的最新产品,参与主题演讲和儿童电影,也有其它的一些活动。除此之外,葡萄科技也经常走出总部,与小学兴趣班和科技馆展开合作。 这从某一方面让我感到疑惑:在许多的公司看来,创业公司应当越轻越好:最好除了众筹主页、微信公共号、办公室和产品仓库之外,不要别的东西。但是葡萄科技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开辟了一整层楼给用户做免费体验,这是什么原因? 吴波告诉我,这是由于儿童教育的特殊产品类型决定的。这个产品不是卖给对 AR 技术了解的极客,而是给重视儿童教育的家长,对于家长而言,产品背后的技术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产品是否能够靠谱,是否能够起到效果。因此,必须在大量的时间在用户教育上,用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莫过于 “ 眼见为实 ” ,因此,线下的展示是教育类产品,尤其是新教育类产品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葡萄科技还有面向家长的产品 “ 葡萄纬度 ” 。“ 葡萄纬度 ” 可以在孩子玩产品时,收集孩子在玩耍时所产生的信息,帮助分析判断孩子的潜能,控制孩子的娱乐事件,同时还可以在孩子在产生疑难的时候,通过手机远程提供帮助。在葡萄科技的远期愿景中,所有这些信息和线下渠道,最终都会为了建立更大的儿童教育社区而服务。 创业需要快公司,教育需要慢公司 不过,葡萄科技的野心还不止于此。目前,他们在主抓教育产品的同时,也在进行内容深度开发进行探索,他们在拍摄自己的卡通片和电影,与一些关注儿童教育的电视节目合作,并且预备着制作实体周边。 在看到他们的问题的时候,我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葡萄科技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传统教育公司的互联网版本:它们重运营,在运营和渠道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们准备做许多非常 “ 重 ” 的事情;它们有成熟产品和渠道,却不急于赢利;它们的员工与我谈的不是上市融资,而是长时间的规划。这给我一种感觉,它们是一家 “ 快 ” 的“ 慢 ” 公司。 许多人会跟我谈起葡萄科技的背景雄厚,或许这能够给他们很多创业的余裕。许多人也会跟我谈起儿童教育市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这或许也是对的。但是这些说法都忽视了一点:中国教育类产品已经非常多,但目前除了直接面向应试以外,还罕有成功的例子。这种巨大的市场与现实之间的,不仅仅是市场问题,也是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根本改变,葡萄科技面对的,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巨大难题。 葡萄科技的市场副总裁这样描述核心团队的创业初衷,“ 美国的创新者,实业家越来越年轻,年龄越来越小,中国类似的例子的却很少听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美国孩子可能从小看《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在玩无人机,编程、AR 这些东西。中国的还是填鸭式的,很难有东西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 ” 或许这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一家快公司往往在三到五年就会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但是不能与一代孩子一起成长的公司,恐怕仍然难挑起这个重任。我很高兴有这样的一家 “ 慢 ” 公司、“ 重 ” 公司,能够真正的从考试之外来关注儿童教育,包括儿童科技教育。因为我也真的希望,下一个扎克伯格,能够从这些从童年接触科技,接触宇宙,而不仅仅是接触 “ 五高三模 ” 的孩子里面,成长起来。 我的一些想法:AR或图像识别技术创业,是否也可从此学习? 最近常常听闻,很多 AR 和图像识别行业虽然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没有很多的突破口,我想,葡萄科技也许能够从某些方面给他们一些借鉴: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