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V脑残粉的知乎 将要靠什么方式盈利?
一方面问答的频率要比发微博的频率低得多,从而降低了大V在粉丝时间线里的曝光频次。另一方面,用户时间线里也挤满了关注话题下的问题推荐,关注人的回答很容易被淹没。再一方面,微博评论区是博主与粉丝的互动区,是增强粘性的一种有效方式。知乎大V回答的评论区却被该问题的关注者占据,而无法成为他们与粉丝增强互动之地。 而这也造就了大V人气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在“平台红利期”抢占了热门主题,比如PPT制作、职业咨询、情感咨询等,然而一旦过了平台红利期,当热门主题都已被“山头占尽”,推广位资源越来越僧多粥少,后来者掘金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陷入了在行、分答、知乎live等知识电商的共同结局——头部用户、头部主题赢家通吃,而长尾主题又撑不起来足够大的场子,平台被“头部用户”绑架。 一个开放、活力的知识社区终究难逃利益固化、结构僵化的宿命。这一点在商业化的道路中很明显的表现便是,在最新一次的更新中,知乎加入了类似于微博的“转发评论”功能,为了让大V不仅通过回答、点赞,还可以通过筛选信息来扩大影响力与粉丝粘性。可以说,相对于知乎的盈利而言,其赖以勃兴的认知盈余运动进行到如今,已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利益群体,现在到了他们收割与变现之时。 好在知乎基础的网络架构与天生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不可能在封闭的“知识社群”、“知识诊所”的路上走得太远。或许,对于想要盈利的知乎而言,这是开放社区之幸,却是知乎商业化之不幸。 知乎想要真正实现“盈利”, 大概得放弃一些自己原本熟悉的路径 除了知识变现,知乎在媒体沟通会发布的战略,彰显了它的意图。然而,抛开问题谈本质,知乎想要完成这次“自我革命”,根源还是要从自己原本熟悉的路径中下刀。 1知乎的激励更多只给了一小圈人 在知乎里,排在最前面的不一定是点赞最多的答案。知乎决定权重的机制取决于用户在某个领域是否有长期的分享和获得对应领域其他专业用户的认可。 知乎也强调说最早知乎社区里的初始用户,是团队挑选的 300 名种子用户。说白了,在某些领域,种子用户为你的答案点个赞,可能等同于十个普通用户给你点的赞。 这在早期是一个有效的让好内容脱离杂音的运营方式。早期用户自然会容易被知乎团队关注。而知乎长期以来的邮件推荐、应用推送,为用户带去的内容也都是知乎运营团队人工决定的。得到这样的推荐,自然更容易获得更多赞和关注,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这批早期聚集在知乎的群体大多只代表当时知乎团队能接触到的人,他们自然在一些领域能有不错的见解,但归根结底范围是小的。 “知乎 Live 要在接下来扩展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知乎的机构帐号希望和更多领域合作,实现规模化的发展阶段” 这些都是知乎如今的愿景,进你会发现如果知乎社区背后运作的机制依然是那套早期的方式。随着用户群的扩大,大量人工干预已经不再有利于知乎想要的规模。 2知乎并没有形成一套工具化的挑选方法 如今知乎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 5000 万,但它关于变现方式的挑选都还需要依靠一个 100 多人团队里的主观判断,什么样的标准能入围依然是知乎团队说了算。 试想一下,这个全部在北京工作,具体到社区运营可能不足 20 人的团队的视野,如何能够决定 5000 万知乎用户想看什么内容? 想要了解哪些领域? 我们看到知乎采用了很多方法来激励优质内容的出现,也在使阅读、搜索、问答这些功能互相打通和连接。但大部分涉及变现的新功能还都是依靠人来挑选,从 Live 到书都是如此。谁来做 Live、怎么做、更多回答还是更多照着自己的计划谈……都是知乎团队直接参与其中。 毫无疑问,知乎为用户碎片化知识的输出与获取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想要实现真正的盈利,知乎的自我革新之路似乎并不简单。在此次的两份成绩单中,我们看到了知乎的能力和决心,在这片盈利的曙光之中,也同样报以期待与支持。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