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全息跟踪,淘在路上创始人独家回应:一个明星项目的破产之路
2014年4月28日,淘在路上上线10天后,做了首次大促,取得了不俗战果。据当时的报道,淘在路上单日移动端成交金额超过200万元,最高同时在线达到20000人。上线百天,App大促交易额突破4400万,10.28大促后,淘在路上累计交易额已破亿元大关。 除了业绩足以在大佬面前撒野,对于旅游,淘在路上有着自己的愿景,他们在战略上做了很多超出行业传统观念的探索。 「我们所处的时代,旅行已经从一个所谓的严肃高端的消费品变成了一个日常消费品,其实旅行的本质就是换个地方生活几天」。 陈伟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对团队说,「目前,在境外,中国人了解到的商品不过当地商品的15%到20%。而传统企业的做法是什么好卖我卖什么。我是希望把真正爆发出的多样化的旅行需求和多样化的旅行产品通过一个很好的交易纽带,或者说是输送带去对接起来,做到有效、实时,交付效率高。」 与携程为代表的OTA不同,淘在路上并不想攻略标品市场,而是要做华人的旅行生活,在机+酒或者机+WiFi的基础上,辅以体验感更强的目的地的碎片化旅游产品。 为了跑的更快,他们取消了OTA标配的售前呼叫中心。 「这是我们自己一直标榜的自己牛逼的地方」。陈伟认为,淘宝有旺旺,携程的呼叫中心几千个人,这是企业在某个阶段不得已的做法。而「目的地旅游是个非常分散的、碎片化、长尾的东西,这是基于标品的中心化的服务体系没办法负担的,因为他们有品质、服务能力、流程反馈的天花板」。 陈伟看来,「既然有那么多专业的小公司,外包就可以把中心压力释放出去。」 为了让用户可以「说走就走」,团队决定让淘在路上完全移动化,全力实现在目的地的商品购买的「随走随订」,以最大程度匹配「随机无序」的消费状态。做起了「边走边订」。 「我们把成本转嫁到供应商了,原来的供应商不做是他们懒」。淘在路上要求供应商压缩供应时间与交付效率,这样可以极大的提升用户端的购买体验。 为了能更好的掌控上下游资源,B轮融资到账后,身为创业公司的淘在路上,居然主动做起了投资。 「我们当初是一家野心很大的公司」,陈伟自己说,2014年六月份淘在路上刚刚上线两个月,陈伟和唐一波就开始规划淘在路上以后的发展,创业投资化也在计划当中。 「当时我跟老唐在办公室都有一张图,未来公司的布局图,第一层、第二层,流量层,到什么程度,包括社区,包括整个产品线。」回忆起淘在路上的往昔时光,陈伟激动异常。 两人都认为,既然迟早都要把触角伸向资源端,不如自己先投资几个初创团队。 「这样做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把控,更是要对服务有把控」。淘在路上在供应链上几个咽喉都有布局,无论是欢逃游、乐派,还是与吉祥航空合作的淘旅行,现在都成长的很好,乐派前不久还获得了大额融资。 如果淘在路上融资顺利,陈伟、唐一波、李鑫的创业故事将比童话还美好。不幸的是,这场创业者、投资人共同编织的童话,最终还是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