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让我们失去工作吗?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就成立过专门机构研究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结论是自动化并不会威胁就业,“如果我们以前瞻性眼光展望未来,自动化甚至能带来国家繁荣”——时至今日,谁还会质疑这50年前的预言? 未来呢?越来越强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夺走我们的工作? 技术进步在长期内确实创造了海量就业岗位,但是,由于人工智能具有使机器“更聪明”的独特属性,未来对就业的影响可能将不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机器的智能水平在不断提升,在加快体力劳动自动化进程的同时,脑力劳动(或认知工作)自动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将来人工智能替代就业将延伸到中高技能岗位,会对银行柜员、司机、金融分析师、律师、医生、记者等岗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在金融领域,由于大量应用智能柜员机和在线金融业务,这种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据统计,2016年工、农、建三大行共减少柜员约5.5万人。这种对中高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替代,正是当前大家最为担心的——人们长期依靠的专业技能可能不再有用,需要不停的学习新技能,转向新工作,而短期内无法实现技能升级和岗位转换的人很可能会丢掉工作。 因此,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深化,的确会有越来越多的岗位面临威胁,短期内可能出现某些领域的结构性失业,长期内如果就业增量无法冲抵减量部分,则可能对总体就业造成较为明显的冲击。 那么,未来我们的就业会变得非常糟糕吗? 这需要对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相对优势进行客观分析。首先,人工智能相对人类来说仍有太多难以跨越的门槛。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它能做的多属于重复性、程序性、可预见的工作,如话务、收银、票务、出纳等,而对那些富有创造性的、需要与人互动和更高情商的工作,人工智能还没有什么明显优势,如园艺、理发、护理等。美国几个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器不擅长的非程序性工作,无论是体力类还是认知类,就业需求都在稳定增长。同时,按照目前技术发展速度,要达到强人工智能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 其次,人类自我提升的潜力不容小觑。人类具有主动学习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技术发展也始终伴随着人口素质提升和就业结构的升级。上世纪80年代,调查显示当时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现在的热门职业应该是以知识类工作为主的IT、金融、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到2030年、2050年呢?未来人与机器协作将更为广泛,人们所从事的必将是不同以往、无法想像的、富有创造性的新工作。 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有促进,也有威胁。至于这种威胁严不严重,到什么程度,目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担忧和警惕是我们的本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利·黑兹利特在1946年指出的,在所有的经济错觉中,“机器必然导致失业”这种说法流行最为长久,这种声音曾无数次被驳倒过,但总能一再响起,并且和以往一样充满活力。这一轮关于人工智能和就业的大讨论,再次证明了黑兹利特先生的预见性。 不管如何看这个问题,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应该成为共识,即人工智能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其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因此,既要客观看待人工智能对总体就业的长期影响,又要严密关注对某些群体就业的短期影响并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也要看到,人工智能是一种“知识至上、技能为王、素养为重”的财富创造工具,这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最大机遇。与其过度警惕,因噎废食,还不如多思考如何正视技术洪流,引导其规范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技术红利来得更为实际。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