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传媒 > 正文

如何应对智能投顾的监管难题

发布时间:2016-12-28 05:45:10 所属栏目:传媒 来源:站长之家用户
导读:副标题#e# 当下,把智能投顾形容为金融科技时代的网红,或许一点都不为过。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P2P曾经的硝烟,转而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大军当中。而“智能投顾”这个字眼则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频词。 自从2010年左右在美国兴起以来,中国的智能投顾发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当下,把智能投顾形容为金融科技时代的网红,或许一点都不为过。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P2P曾经的硝烟,转而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大军当中。而“智能投顾”这个字眼则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频词。

自从2010年左右在美国兴起以来,中国的智能投顾发展日趋火热。据媒体报道,截止到今年第3季度,已有大约30家智能投顾平台上线运营。国内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企业、财富管理公司,以及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等等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如平安一账通、蚂蚁聚宝、百度金融、京东金融、民生证券、招商银行(17.75 +0.85%,买入)等等。

随着智能投顾企业规模的逐渐壮大,行业本身也开始对监管产生明确的需求。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曾经明确指出这一领域的监管不足。他表示,监管要研究百姓的需求,控制住底线。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新兴行业,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此前都没有相关的监管经验。但无论是传统投资管理公司还是普通投资人,都对这样的新型业务的发展潜力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对于智能投顾这样的新型业务,监管政策如何制定,这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越来越紧迫的挑战。

监管之难

不可否认,智能投顾的兴起对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传统的投顾相比,智能投顾的优势不言自明。

就资配易而言,自主研发的证券投资人工智能系统SIAI,采用云计算架构,对大数据进行存储、分析,时刻都在进行超大规模计算。资配易会把系统提供给持牌机构,持牌机构可以运用该系统向客户提供两大类业务:一类是把SIAI应用到资产管理业务,让SIAI来“管理”投资;另一类是基于SIAI的数字化投资顾问工具业务,让SIAI成为能够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投资顾问服务的工具。这样的服务他们可以提供给专业用户,也可以提供给普通用户。

这种看似简单但研发复杂的工作确实需要进行监管。资配易董事长张家林表示:“金融产品或者服务一定是要被监管的,而且有准入门槛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不是持牌机构,因此,不能直接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当然,不排除有些金融科技公司作大以后收购一些持牌公司,但毫无疑问是要接受监管的。”

然而,面对如此新兴的行业,如何监管已经成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一大难题。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监管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当前的监管法律法规中,被监管的主体主要是法人和自然人。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证券投资账户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无论什么形式的证券投资账户,如果采用人工智能艾真体,由于可以做到完全的“无人驾驶”,那么此账户的实际控制人将发生改变。不难看出,监管部门面对的监管对象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了。由此而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监管难题则是——怎么来认定违法违规行为。张家林在其《证券投资人工智能》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佐证监管的难题。“比如,大量投资人雇佣同一个表现优异的智能代理管理其自身账户的投资。由于同一个智能代理系统可能产生自组织行为,虽然独立工作,但自主寻求的结果可能趋同,那么这些账户虽然法律上是独立无关的大,但实际操作可能会出现‘一致行动人’的现象。”张家林也认为,这种“英雄所见略同”式的行为,将成为监管难题之一。

虽然从民事责任主体角度看,人工智能艾真体不具有民事权利,因此民事责任一定会是穿透到最终使用和开发人工智能艾真体的个人或机构。但监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只关注民事权利和责任,还包括投资者适当性,行为监管等诸多涉及合规和保护投资者的问题。

此外,由于人工智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监管难度又会晋升到一个新高度,主要表现在对人工智能艾真体行为预期难度的提高,目前监管框架中对于行为边界和艾真体行为的责任主体并没有明确的涉及。然而,这确实很迫切的监管难题,毕竟万一出现恶意人工智能艾真体,很可能导致某只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或者极端情况下造成市场动荡,引发系统性风险。

当所有的掣肘已经浮出水面,监管的解决之道还会远吗?

应对之策

任何行业,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金融行业尤其由此。智能投顾需要也亟待被监管。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曾公开表示,金融科技是一个新生事物,各个监管当局都要对此做出回应。特别是在监管标准如何实现与现有体系的恰当的融合,以及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惠及所有的消费者等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目前,在监管理念、监管路径、监管规则和监管能力上,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的确,市场规模也需要监管保驾护航。根据科尔尼的预测,美国智能投顾资产管理规模2020年有望达到2.2万亿美元。波士顿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私人财富规模达22万亿美元,然而大部分理财资产集中于银行、基金以及信托等机构发布的理财产品。预计到2018年,中国的私人财富总规模达到40万亿美元。

毫无疑问,智能投顾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如何让这个巨大的市场行之有序,监管政策似乎已经迫在眉睫。此前,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江赛春就表示出对市场的担忧:考虑到国内散户风险意识低、风险管理能力较差,应鼓励发展“买方投顾”。智能投顾如果与销售结合在一起,可能沦为卖方销售手段,不一定能保证买方的利益。

幸好监管层也开始逐渐表现出对这一行业的特别关注。已经有消息称,面对智能投顾鱼龙混杂的局面,相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牌照制度对其规范管理。

对于监管政策的制定,张家林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监管层要建立智能投顾从业资格认证与注册备案制度,一方面要建立针对智能投顾的从业资格认证体系,做到智能投顾持证上岗。另一方面,要明确智能投顾技术开发公司,提供智能投顾服务的持牌机构以及智能投顾服务的使用者的责任范围,把监管主体确定为持牌机构,并相应出台针对使用者的保护措施。对于集合性质的投资载体,如公募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如果其法定管理人使用智能投顾来管理投资,可考虑约定至少一个自然人或法人作为被监管主体,对于采取同一智能投顾系统的使用者,研究是否可以豁免其“一致行动人”和其他关联交易的行为判决。

的确,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将财富由银行账户向证券账户转移,越来越多的人会享受到智能投顾普惠金融的福利。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结构的特殊性,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配备人工智能投资顾问,可以让中小投资者更好的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健全法规进行监管就显得更加重要。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