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曾经错失云计算黄金发展期的数据库霸主甲骨文,迟来的云转型之路越走越顺,在头部云厂商集体失速、股价缩水的局面下,甲骨文仍保持了云业务的强势增长,在行业寒冬中,可谓一枝独秀。
那么,这种一升一降的背后究竟有何意味?是昭示着甲骨文已经成功逆天改命,还是意味着云计算赛道迎来拐点,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未来的行业格局又将如何演变?
云计算业务持续增长,大手笔收购成效渐显
3月10日,甲骨文发布了截至2月28日的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主要数据差强人意。具体而言,三季度甲骨文实现营收12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增18%,略少于市场预期的124.1亿美元,而净利润则为18.96亿美元,同比下降18%。但在每股收益方面,不计入某些项目的每股收益为1.22美元,超过市场普遍预期的1.20美元。
甲骨文营收的大幅增长,主要仍由其备受关注的云业务拉动。三季度甲骨文云服务营收达到41亿美元,同比增长45%,延续了二季度的高增长态势,二季度云服务营收为38亿元,同比增长43%。
这得益于甲骨文持续采取积极的营销和优惠的定价,正如甲骨文产品和战略副总裁Leo Leung声称的那样,“甲骨文价格更低,而且我们很多服务根本不收费”,通过激进的定价策略,甲骨文从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微软和亚马逊那里赢得了更多的客户,但不可避免,也引起了净利大幅下滑。
另外,财报数据显示,甲骨文大手笔收购的效益在持续释放。2022年6月,甲骨文完成对美国老牌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商Cerner的收购交易,交易对价高达230亿美元,是甲骨文收购过的最贵的公司。而Cerner也没有辜负甲骨文寄予的厚望,2023财年前两季度分别贡献了14亿美元、15亿美元的营收,但最新一季度,Cerner贡献的营收并未继续增长,而是与二季度持平。不过,对于Cerner,甲骨文董事长仍然延续前两个季度的语调,表示“我们对Cerner业务的早期成功感到高兴,预计未来几个季度新医疗合同的签署将加速”。Cerner深耕医疗行业多年,是美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巨头之一,拥有大量客户,随着整合进甲骨文的进程不断推进,可以预见协同效应或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头部云厂商集体失速下,甲骨文凭何给予市场信心
实际上,受到通胀、疫情等因素影响,近期龙头科技股多数下跌,头部云厂商的云业务增速也普遍放缓,呈集体失速态势,更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心。
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亚马逊云实现营收2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0%,而2019-2022年三年间,亚马逊云营收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则为31.64%,增速最高点是2018年的45%;微软新近公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则显示,微软智能云业务部门整体营收为2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8%,相比前三年年均24.5%的复合增长率,明显放缓;相比之下,虽然谷歌云业务增速可观,在最近一季度营收73.2亿美元,同比增长32%,但增速放缓趋势同样明显,这是谷歌云业务自披露数据以来的最低增速。
与此同时,甲骨文的云业务仍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虽然未达市场预期,但相比业务规模更大的老对手们,甲骨文在云业务发展上彰显出的较强实力和潜力,引市场瞩目。尽管目前股价处于下跌状态,但多家机构仍对其云业务发展持看好态度,并上调了目标价。比如,甲骨文财报发布后,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维持大市一致评级,将目标价由95.00美元调整至96.00美元。
事实上,巨头增速放缓只是表面现象,现象之下隐藏着更为本质的问题,也就是云计算发展前期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发展模式,或许已经见顶了。而甲骨文之所以被普遍看好,恰恰是因为其本身代表着另一种发展方向。
甲骨文三季报显示,在其总量41亿美元的云业务营收中,来自云应用的营收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二。甲骨文将旗下云业务分为两大板块,分别是云基础设施(IaaS)和云应用(SaaS)。所谓云基础设施,就是将物理态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抽象,形成软件态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是最初级的云服务,类似于水煤电这样的基础设施,这个层面的服务,各大云厂商高度同质化。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亚马逊、微软、谷歌三大头部云厂商,在以高度同质化的云基础设施服务(IaaS)快速跑马圈地,让客户大量上云后,目前仍然主要停留在接入通用性的水煤电,而进一步的增值服务云应用却并没有跟上客户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业务上云,虽然能够按需使用、按量计费,但因为缺乏有效应用,上云并不等同于降本增效。在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经济环境下,客户不得不重新评估上云的性价比,然后着手重新整合已有的IT资源,于是就出现了部分客户大幅削减云预算,例如Meta就已经宣布减少40亿美元数据中心方面的支出。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