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智能机器人、大数据、CDN、图像分析、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小i机器人登陆美股,乘ChatGPT的东风要走多远

发布时间:2023-10-04 17:00:44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   近日,国内聊天机器人最早入局者小i机器人成功登陆美股,但上市首日便以大跌近15%惨淡收场,而历经20多年的发展,这家曾有过多次高光时刻的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市值仅为4.2亿美元。

  近日,国内聊天机器人最早入局者小i机器人成功登陆美股,但上市首日便以大跌近15%惨淡收场,而历经20多年的发展,这家曾有过多次高光时刻的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市值仅为4.2亿美元。
 
 
  小i机器人10几年前推出聊天机器人,借助于QQ、MSN等即时通讯平台,也曾风靡一时,与当下如日中天的ChatGPT颇有几分相似。然而放弃C端转型B端,多年来辗转多个行业之后,小i机器人又想重拾C端,声称要打造中国版ChatGPT。它还有机会吗?
 
  多年来辗转多个行业,艰难求生
 
  在成立之后近8年时间里,与现在不同,小i机器人一直专注于C端,而其产品形态与如今的ChatGPT很相似,也是以软件形态存在的聊天机器人。2004年小i聊天机器人入驻QQ、MSN,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高光时刻。可以想象,在互联网尚处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的阶段,小i聊天机器人这种极具开创性的产品,将引发一阵追捧热潮。
 
  尽管当时的小i机器人并不算智能,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引擎+话术库,但在那个阶段尚无产品可以与之相较。其风靡即时通信软件时,苹果标配Siri才刚刚成立。
 
  随着在两大即时通讯软件的快速渗透,小i机器人的用户数量也爆发式增长,到2008年即突破了1亿规模。但尽管坐拥海量用户,却始终难以变现。再看B端,早在2006年小i机器人帮助上海科委做了一款客服机器人,这让其意识到,B端定制型客服机器人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商业模式清晰,客户的付费意愿强。
 
  面对与日俱增的带宽、人工、服务器维护等无底洞般的投入,2009年,小i机器人决定从C端撤退,转而进军B端,从“通用人工智能”转向“特定领域人工智能”,主要为B端用户提供智能客服软件。而且携C端的盛名,B端开局也非常高,小i机器人先后拿下建设银行、京东、招商银行等重量级客户。自此,小i机器人终于迎来了清晰的变现模式。
 
  2009年以来,小i机器人一直延续着这样的业务模式,截至目前,其服务过大量的头部企业,其中包括四大行、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东航、小米等,横跨通讯、金融、城市公共服务、建筑、元宇宙、制造和智能医疗等诸多行业。
 
 
 
  而且,其营收对于大客户的依赖程度极高,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小i机器人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41.2%,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67.1%,2022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71.8%。
 
  营收困境主要源于小i机器人缺乏自有场景,且随着科大讯飞、阿里、百度等后来者纷纷入局,小i机器人面临激烈的竞争,其大客户也不断迁移。以科大讯飞为例,2013年中国移动入股科大讯飞成为其第一股东,紧接着,中国移动的客服系统便切换为科大讯飞的智能云因系统,此前,中国移动也是小i机器人的大客户。
 
  因此,尽管转型B端以来,小i机器人找到了明确的商业模式,多年来服务了很多行业和客户,但营收规模始终未见起色,且连年亏损靠融资补血,小i机器人实际上是辗转在多个行业之间,艰难求生。
 
  曾登陆新三板,但近年来融资停滞
 
  与业务上的高光时刻相呼应,在资本市场小i机器人也曾备受追捧。在登陆纳斯达克之前,长达20年的时间中,小i机器人有过多达6轮融资,其中不乏知名投资机构及巨头公司。
 
  2007年,在小i聊天机器人风靡即时通讯软件时,其爆发性增长的终端用户量,引来了资本的空前看好,这一年,小i机器人获得了数千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英特尔投资、DFJ德丰杰中国基金、清科创投、Militello Capital等知名机构和基金。
 
  而小i机器人不得不转向B端市场之后,资本对其仍然抱有很大期待。2013年,小i机器人在转型B端4年后完成C轮融资,规模同样达到数千万美元,投资方包含阿里巴巴。C轮融资的完成以及产业巨头的加持,对于小i机器人的意义不言而喻,标志着其B端战略成功得到认可。
 
  此后,小i机器人进行了D轮和E轮融资,紧接着又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期间,尽管其营收及盈利均不见起色,但仍然在2017年和2018年进行了两轮定向增发,两轮增发均由天堂硅谷领投,小i机器人分别募集了2亿元和2.63亿元。定增完成后,小i机器人市值达到25亿元。
 
 
  然而,众所周知,烧钱是AI行业的“通病”,高昂的研发开支,让小i基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新三板的融资效率,显然也已经跟不上小i机器人的烧钱速度,于是2018年小i机器人又从新三板退市,着手冲击港股IPO。当年7月,小i机器人CEO朱频频在新品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小i机器人2017年实现营收2个多亿、利润超过4000万,并声称2018年的营收将实现翻番,达到5亿收入和1亿利润,使市场对小i机器人登陆港股寄予厚望。
 
  但剧情很快急转直下。一年后,CEO朱频频突然辞职,一同离开的还有小i机器人的首席财务官。很快,在与投资方接洽的过程中,小i机器人又爆出财务造假问题,矛头直指朱频频曾经高调宣布的2017年2亿营收。也有传闻朱频频的离职源于内部的路线斗争,与财务造假无关,个中详情迄今仍不清楚。自此之后,小i机器人不仅未能冲击港股IPO,而且融资活动也基本停滞。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开始,小i机器人主动发起了针对苹果的专利战,双方之间的缠斗达10年之久。小i机器人认为苹果旗下的Siri侵犯了自己于2004年申请的专利——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而苹果认为该专利无效,诉讼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最终苹果败诉。名不见经传的小i机器人,敢于向苹果发起专利战,这对于小i机器人来说,无论结果如何都是稳赚不赔的事情,小i机器人也因此博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曝光。然而,专利之战虽然有助于小i机器人塑造品牌形象,但始终未能提振融资及业务发展。登陆纳斯达克、打造中国版ChatGPT,成为小i机器人下一个征程的开端。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