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色”简史一览
但是,已经用过的材质如何才能重新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呢?更加“出色”的渐变跻身就成为刺激消费升级的一大动力。这一次,苹果没能赶上“科技以换壳为主”的潮流,“时尚icon”变成了中国手机厂商。 渐变色的“初体验”是2017年OPPO发布的一款R11王者荣耀特别版,采用了红蓝渐变色系,但由于是限量版,并没有大范围流行起来。 真正让渐变色掀起潮流的,是2018年初华为在 P20 上推出了由紫和绿组成的极光色机身,此后又在Mate 20 系列的翡冷翠配色中,为玻璃机身加入了特别的雕刻纹路,来增强美观度。很快,又推出了蓝紫绿渐变的Twilight(暮光色)。此后,魅族、OV、小米等迅速跟进,将纯色手机送进了“OUT”的行业。 当然,在手机“变色”的潮流中,还有一些小众的独特设计。比如摩托罗拉在MOTO X上采用竹制背壳,土豪手机品牌VERTU上各种稀奇古怪的珍稀皮质,还有小米MIX上尝试的一体式陶瓷机身与透明背板…… 至此,我们可以从手机“变色”史上,看到手机话语权的转移,消费市场的变迁,供应链技术的升级、通信网络的更迭等等,这些艰涩的技术名词和复杂的产业巨变,其实最终都落地在了一部手机的流行色身上。 被色彩串联起来的那些产业密辛 某种程度上,了解了那些影响手机颜色的关键因素,也就明白了,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近20年手机市场的风云变幻。 1.材料工艺的影响。 从手机颜色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机身材质对于手机制造的重要程度。实际上,手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材料学的桎梏下起舞。从塑料(聚碳酸酯)到金属再到玻璃,材料的着色性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古早时期普遍采用的塑料材质,就呈现出了五彩斑斓但手感较差、散热性低的用户体验,现在,塑料机身也会被应用在一些低端的千元机身上。而玻璃机身则很容易出现易碎、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稀有色在厂商的营销策略中被放在了后面。 金属机身虽然扛造,却容易引起电磁屏蔽,阻挡信号,也很容易掉色,正在变得越来越鸡肋。其他如竹木、陶瓷、皮革、橡胶等等也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为了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手机设计和工程部门不得不绞尽脑汁研究这些材料性能。比如初代 iPhone 也曾试图将铝合金与塑料拼接起来,提升机身的质感。HTC One的设计部门还努力将注塑天线控制在了 1.5mm 以内,解决金属机身会对 NFC 和信号发射产生干扰的问题。OPPO在机身镀了一层厚 15μm 的氧化膜来保证色彩牢固度…… 早期,材料工艺解决不了的视觉问题,可以让消费者通过贴膜、戴套的方式来“凑活”。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裸奔”的当下,寻找综合实力更强的新材料,并为其赋予工程化意义,就成为手机厂商无法规避的技术性问题了。 2.技术边际的触顶。 智能手机刚开始还能凭借技术进步迅速转化成市场口碑和销量。比如双核处理器第一次用到手机上,屏幕指纹识别的第一次出现,AI技术的流畅度加持等等。但近两年智能手机的“边际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弧面玻璃、一体化金属机身、人脸识别解锁、物联网操控等等,再高端的工业设计都很难在引起用户的惊叹,因为很快相似的东西就会出现在其他厂商的旗舰机发布会PPT上。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全新配色之于手机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不仅能让消费者重新产生换机的热情,还能够通过独特的配色工艺与其他厂商拉开差距。 比如玫瑰金配色,就使得在新品设计上创新性了了的iPhone 6s卖出了新高价,亮黑配色又帮助iPhone 7打破了苹果的出货记录。不过这种玩法搞多了也容易被反噬,很多人就嘲笑苹果那几年是在走诺基亚(科技以换壳为本)的老路。 3.产业话语权的迁移。 颜色,从来只是“权力”的附属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手机流行色的主导者,本身也就掌握着产业话语的核心权柄。举个简单的例子,魅族和OPPO都早于苹果推出了红色版的手机,华为曾经推出的“清新绿”也非常特别,索尼更是将色彩玩到了新高度。但这些都没有办法改变,10s年代始终跟在苹果身后亦步亦趋的事实。 但苹果真的那么强大吗?现实是,如果技术和工艺没有提升,苹果也只能在产业链的限制下选择那些成熟的颜色,比如“深空灰”。 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追捧并为苹果买单,比如iPhone 5s带火了“土豪金”,iPhone 6s带火了“玫瑰金”, iPhone7带火了“中国红”,本质上还是苹果在软硬件创新上的先发优势以及成功的品牌塑造。这一点上,安卓手机厂商当时几乎无人可出其右,反映在“流行色”上,自然只能一次次地选择跟进。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