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爆红之后何去何从?分答的“后招”终于显现?

发布时间:2016-08-11 11:41:38 所属栏目:产品 来源:三节课
导读:早在分答刚推出不久,三节课发起人luke和黄有璨就写过一篇被行业媒体们大量转发的文章《王思聪们的爆料狂欢,姬十三面前的岔路口》,其中对于分答这款产品将要面临的问题,

分答此前的另一个产品逻辑是基于用户向知名答主付费提问,其他用户对问题有兴趣的话,可以花费1元钱去偷听。这样的情况下,用户每次消费内容都需要完成一次“付费”的动作,这个体验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还是比较有门槛的。

而在“讨论”当中,现在你已经可能可以免费听到类似王思聪、章子怡等人的语音回答了,这对于一部分用户无疑是有吸引力的。

加上所有人都能回答的功能逻辑,也会产生对比见解的可能性,用户也就有足够的理由留在产品之中。

第三,从这个功能开始,分答的运营可能会从“以人为中心”转变为“以话题为中心”,从“消费大咖”到“消费话题”。

众所周知,此前的分答,吸引人关注的,大多是王思聪等知名人物,很多普通用户使用分答的动机,很可能是源于他们想要听到王思聪的某些八卦秘闻,或是想要听到章子怡亲口回答自己的某个问题。

这类消费明星大咖式的用户行为,典型的特征是:用户热情来得快,但可能去得也快。

而在现有的“讨论”板块中,对于内容的组织开始变成了以话题为中心,明星在这里,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明星不一定可以持续被消费,但话题却总可以更新。用户对于明星的消费热情可能会消退,但用户对于新鲜话题的渴望永不消逝。

并且,相比起明星大咖们,“话题”对于分答官方而言显然会更加可控。

以上三点,如果运转顺畅,都有望能带来分答站内用户粘性的显著上升。

而“持续可被消费话题”,也就是可能出现的那个“稳定的用户期望”。

3.

我们也特意关注了一下“讨论”这个功能相关的一些数据。从当前这个功能目前的情况来看,数据反馈颇不稳定。从同题讨论测试开始(7月1日推出一个话题),现在已经进行了27期。其中7月20日有一个爆款内容产生,题目为:“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60秒,你想对这个世界说些什么?”回答者有8380人,听过的有179796。

爆红之后何去何从?分答的“后招”终于显现?

而其他的26期中,回答人数的幅度在39-402之间波动起伏,大部分在200以下。听过的人数幅度在517-16504之间,超过1万收听的基本上都在7月10日之后,但也就仅有4个,这4个题目分别是:

  • 北漂五年,想长期留在北京工作。若是租房生活,每月收入有盈余;若是在五环外买房,日子就会过得比较紧巴。对于买不买房的问题一直很纠结,理不清头绪,怎么办?

  •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很难读完一本书了,能推荐一本你觉得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吗?

  • 资本寒冬的时候,你把钱投给了哪家公司?它的什么特质吸引了你?

  • 作为招聘方,在简历或面试中出现什么内容,会给你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从这些内容来看,分布较为散乱,并不太聚焦。以上述几个超过1万收听的问题为例,分别涉及到了创业、求职、读书、北漂生活等方面,都算是比较普世的话题。

在这个层面上看,分答官方的运营思路可能还是会先通过一些较为普世、大众的话题来测试一下用户对这个功能本身的接受程度。

假设数据上给到分答官方的反馈是积极的,那么接下来摆在分答团队面前的考验,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内容运营”。即:

是否能够通过对于某些领域话题地持续挖掘来促成更多优质内容的持续生成,进而刺激用户们的消费欲望。

以及,同样在内容方面,分答可能也会再一次面临到“是做垂直深度”还是“做普世大众”的选择。

以逻辑来讲,先聚焦于某些垂直领域,再进一步延展到大众领域会是更常见的做法,典型如知乎、豆瓣等内容社区的发展轨迹都是相似的。

但考虑分答涉足的毕竟是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场景和生成形式,假如跑得足够快且用户愿意认可,“先大众再垂直专业”的路径,可能也未见得完全行不通。

无论如何,早在几个月前我们写完那篇分答的文章时,就不断有人跑来问过我们:分答这样的产品,是不是也会步足记等产品的后尘,一次大火之后就后继无力?

我们当时的回答是:不一定,这个问题,可能半年内可以见分晓,至少当下来看,分答必有后招。

现在你所看到的“讨论”,可能只是这些后招的开始。分答后续的走势,我们还可以持续观望。

本文由三节课官方出品,作者三节课实习生贺乾明+三节课发起人黄有璨。如需转载,请联系三节课微信公号(ID:sanjieke),并注明出处。

三节课是首家互联网产品主题学习社区,提供最系统的产品 + 运营课程学习,定期出品有深度的产品观察 + 评论。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