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用365天15万人民币,换来的10条社群运营经验!

发布时间:2017-02-25 14:31:36 所属栏目:产品 来源:运营研究社(微信ID:U_quan) 作者:小贤——运营研究
导读:副标题#e# 来源:运营研究社(微信ID:U_quan) 作者:小贤——运营研究社创始人,前百度员工、小红书早期成员, 5 年互联网社区运营经验,擅长内容运营与产品冷启动,著有《跟小贤学运营》一书;运营领域自媒体, 36 氪特邀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4)社群公关传播

用365天15万人民币,换来的10条社群运营经验!

4.社群要探索合理的去中心化

我们都知道为社群引入新人是带动社群活跃度非常有效的方式,当新人带来的社群活跃度增长边际效果越来越小,就是需要去中小化的时候。

意味着你需要去做第二个群,然后是第三个群,那这个时候运营更多应该是去思考如何什么时候裂变,以及如何挖掘不同需求的用户集合。

1)社群什么时候裂变?

在我看来当社群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的时候,就可以考虑社群裂变了。

用365天15万人民币,换来的10条社群运营经验!

a.当社群基础服务已经完善,并找到了社群与社群之间的链接方法的时候。小贤看到过一个国际型口语练习社群是用每季度的演讲比赛来链接,现在运营社也在努力实现用社区的方式做链接,这样不在一个社群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讨论运营问题了。(目前初步来看效果还蛮ok的, 400 人产生了近 12 万的话题浏览量)

b.当社群用户到了 300 人,社群活跃度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发现运营社到了 300 人后,虽然每期陆陆续续的都有加人,但是真正参与发言的新用户并不多,大部分都是老用户。

具体数据每个社群都不太一样, 300 人是结合运营社的实际情况给出的一个数据,考虑到运营社是一个比较克制的社群,相信大部分社群的最优人数值应该比 300 人还低。

c.当用户对某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的时候。可以考虑稍微的放肆一些了,尝试去做社群裂变,比如运营社去做垂直于某个行业的运营社群应该就属于众望所归了。

2)社群以何种方式裂变?

社群的裂变本质是对用户进行需求集合分类,当产品用户画像的颗粒度越细,你所能够裂变的社群种类也就越多。

在运营社还没把所有的裂变都执行之前,我只能够给大家分享我想落地尝试的一些裂变方式,并给出相应的推荐等级。

用365天15万人民币,换来的10条社群运营经验!

a.    简单复制裂变。如果你没想到更好的服务方向的话,可以将一个群用同样的服务标准copy到第N个群,相信这应该也可以解决掉部分活跃度低的问题。

b.按需求裂变。按社群的服务类型进行专题化,比如运营社可以用内容运营、文案、活动策划、BD作为裂变社群,经过第七期的测试尝试发现这种专题型社群流量转化率蛮高。

c.按阶段裂变。按用户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裂变,如果你做的是电商类产品可以按找付费用户和非付费用户进行,其中付费用户还可以按照金额的大小再进一步裂变。

运营研究社则可以按照从业者所属阶段入门、初级、高阶、总监、CEO进行分类,不过适合这种给用户能力贴标签的事儿不是很好。

d.按地域裂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群的创建最好是由用户来主动牵头发起,官方只做任命和资源配合,如果反着来的话结果一般不会太好。

从目前运营社的情况来看,城市社群对提升用户忠诚度的效果非常显著,在主群大家交流运营干货,在城市群交流生活问题,适时的配合城市见面会的活动这样社群活跃度就更高了。

e.   按行业裂变。包含2B企业服务的产品比较适合按行业裂变,初步判断它会比较有利于做业务营收。

最后,关于社群裂变我个人的另外一个观点是,社群只是一个服务初期的过度,当社群用户极限数字到来之前,作为运营需要思考它的下一阶段服务形态。对运营社来说,当成员数量到 5000 人的时候,我就会做一款社区产品来帮助它的服务更多的运营从业者。

5.社群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这里体现价值观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先举个例子:

某产品推广专员为了给产品导流,在贴吧通过发资料包的诱导方式每天给微信群带来了 50 位精准目标人群,社群平时主要是靠分享产品里的文章做做引流。

当然每天几十个的新流量,对产品这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这位运营非常机智的在社群里做 1 元拼iphone的活动,并成功发动社群用户邀请好友下载app拼团,用 1000 元实现 5000 的下载量。这位专员的短期任务完美达成了,可没想到的是后面的产品客服收到了大规模用户对这场投诉。

在这个例子中作为推广专员已经达成业绩了,无论是前期的社群拉人还是后来的拼团活动的做注册都做的很溜。从一个低成本获课活动,一时间变成了给产品品牌带来负面影响的反面教材。个人觉得这种一锤子买卖的情况发生主要的责任人在于他的领导,没去明确传递和坚持产品价值观。

用365天15万人民币,换来的10条社群运营经验!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