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交互 > 正文

企业自救:降薪、裁员是手段,顺应变化调整策略才是根本

发布时间:2020-03-10 22:15:23 所属栏目:交互 来源:站长网
导读:副标题#e# 58同城只是众多企业之一,进入2月以来,国内不少企业传出了降薪、裁员的消息,其中不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公司。自如宣布今年一季度其管理层将自愿降薪20%到50%,而据外媒报道,OYO酒店集团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5000人,其中中国区幅度最大,多达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58同城只是众多企业之一,进入2月以来,国内不少企业传出了降薪、裁员的消息,其中不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公司。自如宣布今年一季度其管理层将“自愿”降薪20%到50%,而据外媒报道,OYO酒店集团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5000人,其中中国区幅度最大,多达3000人,占员工总数的6成。

在某些行业,降薪和裁员不是个例,而是行业普遍现象。比如二手车市场,优信、瓜子、大搜车等先后传出了降薪和裁员的消息。连行业领导者都如此艰难,其他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全面复工尚需时日,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促使企业降薪和裁员的直接原因是现金流紧张,难以维持正常开支。而现金流紧张则是源于企业复工一再被迫延迟,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除湖北以外的地区,基本都允许企业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复工,但情况并不乐观。

企业最现实的困难是防护物资短缺,国内产能和产量仍不能满足现阶段全面复工的需求。防护物资分为设备和易耗品两类,前者如额温枪、消毒器械等,后者如口罩、消毒液。前者一次购买可重复使用,紧张状况正在缓解;而口罩、消毒液属于需求旺盛的消耗品,供给虽有跳跃式增长仍处于短缺状态。

以口罩为例,据国家发改委3月2日的消息,目前国内产能和产量突破了1亿个。而我国的就业人口高达7.8亿人(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便每天每人用一个就消耗近8亿只,缺口仍然非常巨大。因此,目前只能优先保障医疗、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以维持国计民生最低水平的正常运转。

现在口罩供应链的瓶颈在原料熔喷布环节,其生产规模门槛远比口罩厂大得多,投资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提升。也就是,即便继续扩大口罩产能,短期内口罩的实际产量提升仍非常困难。在产能全面征管的情况下,企业想采购足够数量的口罩等防护物资并不容易。

其次,目前复工风险仍然较高,企业主担心遭受更大的损失而不敢复工。上个月,多地相继传出了复工企业发现感染者的消息,个别感染者导致整栋办公楼被隔离封闭。最新的一个发在生合肥,3月2日合肥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辖区内某企业发现一例感染者,密切接触者167人被集中隔离。

通常情况下,员工的隔离成本将由企业承担,网传苏州某200多人的企业就为此付出上百万元,对于本就现金流紧张的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员工感染导致企业被封闭隔离,反而使得复工实际时间推迟,落后于竞争对手,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企业主比较矛盾,一方面确实急于复工、愿望迫切,另一方面担心风险不敢复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复工,可能需要等到疫情彻底过去。用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的话来说,零增长后的28天。现在国内新增案例被有效控制,但考虑到境外输入又开始处于增长,仍不可放松。因此,包括钟南山在内的专家普遍认为,湖北以外的地区疫情将有望在四月底结束。

这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至少要熬过四个月的断档期(今年1-4月)和随后至少两三个月的爬坡期(今年5-7月,不同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从启动到恢复,需要不等的时间)。这段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企业无法获得收入(或收入非常有限),却仍需要承担房租、工资、五险一金、贷款本息等庞大的基本开支,其现金流压力可想而知。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早前,清华、北大和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公司一项对143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84.91%的企业账上现金余额维持不到3个月,能维持6个月及以上的企业只有9.27%。即使是大企业,现金流充足维持6个月以上的也并非多数。前面提到的那些裁员、降薪企业,其实都属于大企业范畴。

也就是说,如果不紧缩开支的话,大多数企业都不容易度过难关。而企业能做的选择非常有限。房租往往是长约,即便现在能够解约也未必能搬迁,可能性不大。而税收和员工五险一金、****贷款等,具有法律强制性,除非政策或合同调整,否则也无法减少或缓交。(好在各地出台了一些减免社保金的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下的其他开支本来就少,企业真正有效紧缩成本支出的方式,就只有降薪或裁员。

同样紧缩开支,降薪、裁员各有利弊

国内企业非常避讳裁员二字,似乎裁员与企业经营不善、难以为继划上了等号。一旦某个企业有裁员消息透露出来,它们往往第一反应是否认三连的辟谣式公关。因此,我们看到国内企业的消息多以降薪为主流。

降薪的好处明显,在无需裁员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紧缩开支的财务目标,有利于树立一个与员工共度难关、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形象。

降薪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做法,那就是冻薪。所谓冻薪,就是常规的晋升加薪计划被冻结,原本要涨的部分都不涨了,在某个时间段内保持员工工资标准不变。冻薪对员工收入的影响较小,适合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前几天,新加坡投资巨头淡马锡宣布全员冻薪1年,在朋友圈反而赢得了一片赞赏之声。

大多数企业的降薪,则是在现有的工资基础上下调。考虑到公平因素,企业降薪往往是按级别(比如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等)统一标准下调薪资。以优信为例,一般员工的降幅在20%~30%,高管降薪幅度高于40%。这样一来,外界形象固然良好,降薪的弊端却无法忽视。

1、初期大家意见不大,但时间一长容易造成士气低下,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削弱。2、在没有业绩提成的情况下,集体降薪的做法与大锅饭无异,不利于员工间的良性竞争。3、由于实际收入下降较多,一些能力强的员工容易被竞争对手以较低成本(高于其现有薪资)挖走,最后留下来的往往是能力平庸的员工,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竞争力下降。

裁员的利弊则正好和降薪相反。它有利于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留下的基本都是不可缺少的优秀员工,而裁掉多是能力较差或是工作不努力的员工。这样就会对全体员工产生正向的激励,留住的员工士气更高,对公司的凝聚力增强,有利于保持和增加企业竞争力。

我们看到商业史上一些著名的转型案例,几乎都是从裁员开始的。以1993年的IBM为例,它连续三年亏损168亿美元陷入绝境,新任CEO郭士纳大刀阔斧地裁员4.5万人,以惊人的魄力推动公司一面大幅削减开支、一面坚定转型,最终带领大象重获新生。

除了担心负面公众影响外,企业较少裁员的原因是裁员的成本较高。现行劳动法规定,企业主动辞退员工应按工龄年限进行补偿,业内通常采用略高一些N+1补偿方案,这将占用当前本来就非常宝贵的现金流。无力裁员,可能是一些企业转向降薪的重要原因。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