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大家都在喊“要做点内容” 背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7-02-05 12:45:29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好奇心日报
导读:副标题#e# --> 内容的本质是价值,它需要制作者付出相当的劳动时间,这不仅是一种诚意,也是一种信誉。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每个人都是新闻报道者这些话你可能觉得耳熟,不过互联网发展到现在,我们发现,世界已经变成了每个人都想做点内容。 完整的说法

  而加入内容大潮的另一类小型公司,比如吴晓波频道和视频媒体“一条”,则恰好相反:先以自己擅长的资源推出内容,然后把内容消费者转化成商品消费者,也就是最终把“电商”作为商业模式。这一个模式看起来是如此鼓舞人心,因为它几乎满足了所有时髦的在线销售特点:精准营销、生态完整,有时候还能蹭一蹭“粉丝经济”这个话题的热度。

  无论阿里还是小型公司,它们都创造了一个新流程:

  人(是否可信)——人发布观点和信息(所谓内容)——人在卖东西(完成销售)

  内容成了一个手段,而非目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套路”,一方面因为创造者没有经过可靠的训练(媒体转型除外,但这也会有其他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内容创新显得性价比很低,因为最核心的需求是速度、规模,而非质量。直播大概是这种“新的消费场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消费往往因为主播这个“人”而促成的。

  大家都在做内容,好事还是坏事?

  当生产内容只是为了制造更多的交易,它往往会带来内容上的泡沫。

  我们可以再拿电影票 O2O 举个例子。包括猫眼、格瓦拉、微票儿在内的公司最初只是希望在线销售电影票,它们大量补贴,压低折扣,以此吸引用户。并且,电影票是最容易数字化的商品,它不涉及任何物流成本,除了推广之外,这些公司的投入也只是电影院里的终端机而已。

  很快,这些平台就进入了内容化的进程里——它们离内容实在是太近了,以至于没有理由不占领它。诸如猫眼这样的产品,它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增加内容方面的投入,比如打分机制、内容介绍、专题回顾以及大量的影评。这一块的业务很快进入了瓶颈。这不仅因为内容带来的实际销售转化率不可控制,总量也不高,而且因为外部环境竞争过于激烈,提供相似内容的人数不胜数,但消费者目的只是快速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次和位置,购票走人而已。

  另一方面,蹭热点制造大量平庸而无害的内容,或者无下限地制造热点,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各种耸动的内容,其结果只会恶化信息传播的环境。

  内容的本质是“价值”,它需要制作者付出相当的劳动时间,这不仅是一种诚意,也是一种信誉。

  结语

  如果公司不能提供好产品或者好服务,在做内容的热情消退后,公司并不会增加什么核心竞争力,受众也会随即散去。这还不是坏事,更坏的事情在于,在做内容的热情下被暂时掩盖起来的问题,一个都不会少。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