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源码网 (https://www.900php.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经验 > 正文

京东云能打破“强者恒强”的定律吗?

发布时间:2020-04-09 03:47:42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中国软件网
导读:副标题#e# 云市场迎来了巨大的机遇。 疫情大流行期间,云市场需求激增。譬如,在海外市场,微软Azure需求增长显著,包括Windows虚拟桌面的使用量增长了三倍以上,Microsoft Teams、Xbox Game Pass、Xbox Live和Mixer也均创下纪录。微软Azure在其博客上称,

其次,频繁的人事动荡,造成战略不聚焦。众所周知,企业高层的导向和战略,对业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战略能否贯彻执行到位,也和团队成员有着紧密的关系。人员的频繁动荡,必然带来战略的徘徊,产品定位、计划的模糊与推迟。

2018年9月,美团云总经理李爽离职,创立区块链公司BonusCloud。李爽在云计算行业经验较为丰富,曾担任阿里巴巴网络部总监、百度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务。此后,美团云在集团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在市场上的声量逐渐消失。关键性人物的离开,向外界透露出企业战略出现反复。

前述京东员工向中国软件网透露,京东云之前较为动荡,比较熟的VP和总监都离开了。此外,“京东智联云的机会主要还是来自京东生态体系内,京东生态体系外的竞争还很薄弱。京东云与京东数科的关系和各自定位,其实一直都比较模糊,大部分市场重叠比较严重,因此,未来京东云业务增长的重大挑战不是外部对手,而在于与京东数科的合作。”

第三,To C和To B运营逻辑不同,造成对业务理解存在误区。To C端大部分是消费互联网,具有网络效应。以短视频、O2O、共享单车等行业为例,通常通过“烧钱”,能看到流量或者用户的显著增长。但在To B端,持续性的烧钱并不能换来市场,To B端更需要企业沉淀下来,积累技术,了解行业,了解用户的痛点。

有人曾说,只要有几家To B的客户,就能活得很好。但To B端的客户,类型、诉求千差万别,企业能否灵活地改变服务方式,摆脱自身的成本压力,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不同的企业发展目标,为客户提供持续性的增值,困难重重。

第四,服务质量的稳定性。此前,中国软件网海比研究调查发现,用户最担心的问题是云服务的稳定性,占比高达63%。云服务的稳定性,对客户留存率有较高影响。同时,不少企业的核心业务、应用、核心数据放置在云端,对安全、稳定性要求较高。一旦出现“事故”,对中小型企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京东云能打破“强者恒强”的定律吗?

用户对云服务稳定性较为关注

2018年,某初创企业部署在某头部云计算厂商服务上的公司网站,小程序、H5均无法打开,后续确认该创业公司数据永久性丢失,造成该企业近千万级的平台数据丢失,包括经长期推广积累下的精准注册用户和内容数据,直接导致后续正常业务的开展以及融资计划。

类似的事故对云计算厂商品牌好评度的打击是致命性的,云计算厂商在市场获得大范围的推广,主要是通过标杆型案例的打造和营销。既然障碍众多,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京东云们在云计算市场没有任何机会?未必。

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全球互联网运作方式或将迎来改变。不久前,工信部与华为、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向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一项核心网络技术新标准“New IP”,以应对现有互联网基础设施TCP/IP的不稳定与效率低下等问题。

此外,5G也促进包括IoT、通信网、IT网络的融合,底层的重构给行业带来巨变。相应地,行业服务从成熟的消费互联网领域,进入新兴的工业制造领域,对于任何一家云服务企业而言,机会是均等的。

另一方面,从企业特性来看,京东智联云依托于自身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零售电商、物流、金融等业务,与AWS、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发展路径最为接近。零售电商互联网企业进入云计算领域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其每天需要处理、应对巨大的客户订单需求。

特别是,在618、双11期间,海量用户在短时间内,给服务器带来高流量、高密度、高并发的数据冲击。云服务需要多场景实践、验证,只有顺利通过内部业务大流量冲击的反复考验,才能顺利推向市场,才能让其他厂商信任其安全、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云计算市场体量庞大、海量场景,不可能存在一家云厂商通吃市场,必然存在产业链条的分工与细化。不同的厂商均可以在产业链的不同节点上,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随着混合云、多云、私有云的迅猛发展,多厂商部署云计算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以UCloud为例,据UCloud招股书显示,从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1至6月间,其营收逐年增长,从5.16亿元(人民币,下同)、8.40亿、到11.87亿、6.99亿元。且其混合云营收占比逐年提高,分别占比4.34%、5.85%、11.69%、16%。可见,通过某一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也可以帮助中小型云计算厂商在市场中获得盈利。

另一家起步较晚的云计算厂商百度云,从2017年开始正式发力,短短两年多时间就迅速进入国内头部厂商的阵营中。与阿里云、腾讯云策略不同的是,百度云更加侧重包括AI、大数据等多种新兴技术的融合,来实现在云市场上的“弯道超车”。

IDC中国研究经理张舒曾说过,云计算市场门槛很高,不仅是基础云部门,大数据、AI方面技术的要求更高。周剑告诉中国软件网,未来,数据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计算、存储、算力、算法等需求强烈。

“算力方面只要有投入,就会有回报。算法则是难度最大的领域,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把传统的知识经验,构建成相应的模型。而当前我们数据最基础对的共享互通都还没彻底解决。”所以,差异化发展,超融合、AI、容器等技术为新晋云厂商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据京东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京东智联云累计建基地及落地城市云超过40个,合作伙伴超过2500,注册用户超过69万,推出300+款产品与服务,实现100%云上订单。拥有全球最大规模Docker集群之一和中国最大的GPU集群之一。

具备华北北京、华东上海、华东宿迁、华南广州四区域九可用区布局,99.95%的月度服务级别SLA。其专有云平台可支持国产 CPU、国产服务器、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等多层次国产基础软硬件产品。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