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外包开发的极限:一个精品App诞生的全过程
最常用的按钮不要放在顶部,而是放在键盘上面,而其中最重要的那个按钮要放在右边,这样写完了之后不用抬手,右手大拇指轻松就能点到保存(老罗调研过,手机用户中,右手为主的用户比例虽然低于生活中右手为主的人,但还是轻松超过一半)。 所以,我就截了几张UI放进设计稿里,简单拼凑了一下,照葫芦画瓢做了个左图中的UI,顺便把键盘改成跟上半部分统一的黑白色(iOS原生输入法可以定制颜色)。 我觉得这样的写作页面没有什么需要画蛇添足的地方了,再减一个元素就影响使用,再加一个元素就导致臃肿,那么现在我手上有两个页面的UI概念图都达到了我要的标准。 但问题是,它们一个是纯拟物,一个是纯扁平,这要如何是好?经过思考,虽然「the App」强调的是拟物,但是我可以把“拟物层”和“操作层”做成两种对撞的风格——所有关于纸张、墙壁这些“物理环境”的设计都做成纯拟物,而所有交互的内容都做成纯扁平的,这样看起来效果最好。如果我一根筋地去把所有的交互界面都做成拟物的,反而会弱化纸张和墙壁的拟物感。所以我决定把“操作层”做成扁平的,让薄如蝉翼的“操作层”漂浮在厚重的“拟物层”之上,就会在带来沉浸感的同时,给人一种操作起来很轻便的感觉。 依照这种设计思路,扁平和拟物的风格不需要强行统一,反而是对比越强烈效果越好,这就让我面临一个问题:怎样的扁平设计是最纯粹的? 你认为哪个扁平设计更纯粹? 左图是一个很纯粹的扁平UI设计;右图相反,是一个四不像的扁平UI设计。左图之所以够纯粹,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原因:
当时研究了很多例子,发现优秀的扁平化设计,毫无例外可以用一个观点来概括:能用一种字号解决的,不要用两种字号;能用一种颜色解决的,不要用两种颜色……所以我就带着这种思路重新整理了一下其余的概念图(这就是为什么不要那么早确定设计标准),基本形成了「the App」在“扁平化”部分的设计规范: 将所有系统字精简为“大”、“小”字 1、两种字体 (1)系统默认字体 除了用户自己写的文字内容需要单独来制定字号、行距、段间距之外(因为这个内容最重要,需要区别设计),其它情况尽量用2种规格来解决(见上图),那就是“大字”和“小字”。在设计规范中,我分别定义了两种字体的字号、行距、段间距。 得到它们具体规格的手段很简单,就是去复刻那些优秀App界面中的字体,把它们应用到你设计稿中的若干个主要页面中,输出成几个重要机型的效果图,分别放到这些机子中去看实际效果,反复微调几次就基本搞定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像很多人那样,总是填上那些排版最好看的文字内容,而是要尽可能让文字的排版丑陋。例如,一行字多出一个字跑到第二行,连续两次空行,连续敲很多个句号……你永远无法预测到用户会输入什么文字,如果你能在文字最不适合排版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排版看得过去,那么你设置的字体才是最有适应力的。 用“刻宋”体作为交互类字体,提升UI档次 (2)自带字体 这是由于我发现,之所以很多中文App用同样的设计方法来做扁平化UI却比不过欧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字体的丑陋。 扁平化设计中,字体是很主要的视觉元素——英文App可以随随便便就嵌入一个几十k的字体,而中文App嵌入一个字体就意味着多几M的大小,而且简体字体制作成本超大(5000多个常用字),做出来也很少人有付费意识去买正版,所以精益求精的字体也很少。于是我购买了为数不多非常耐看的造字工房的“刻宋”体,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标题之外(例如用户自己起的标题),我将尽量让它只拥有一个最适合手指点击的字号,用来担任绝大多数点击类的字体。 黑白是更纯粹的扁平化设计 2、黑白设计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