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没有文化
三家盯着PC/搜索旧战场死磕的搜索公司错过了新机会——头条就是在3SB大战的间隙里长出来的,推荐和搜索是算法能力的一体两面,当时能做个性化推荐最好的人才都在搜索公司里,旧势力火并给了头条不断演化和优化自己的机会。在众人围绕着过渡战场缠斗时,头条率先将移动互联网拖向了制造时间黑洞的时长战争。 谷歌转移动时牛逼的是账号体系和安卓,百度很早也都做过。但搜索是即来即走的需求,在用户心中天然不需要账号,这是用户认知习惯很难改变,百度一直没有找到打造账号体系的合适场景,外界看似最契合的贴吧在内部从来没有承担过这个使命。 百度在11年的时候也成立了自己的手机部门,找了摩托罗拉一群人,做了对标安卓的易平台,将自家数百种应用和服务里的关键产品集成进去,然后完成百度的账号统一工作。百度找了戴尔、长虹等手机厂商来合作。 当时百度还设计了先端后云三步走的移动·云战略:第一阶段端上的百度·易平台,第二阶段形成云生态系统,第三个阶段云和端整合做百度云操作系统。 百度做易平台最初是受到了安卓的刺激,核心还是为了搜索——要发展起易平台作为中国手机用户的搜索入口,初衷是为了做搜索的护城河,防止谷歌再借安卓进来中国市场开展搜索业务。 这样的思维贯穿在产品设计当中。百度的产品经理都有一套根据数据做产品的方法论体系。百度产品文化的基础逻辑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互联网所有需求都会在搜索的框里面表达。因此,百度产品看用户在移动端的需求也是从移动搜索结果来推,不断去寻找匹配大众/高频/高需这三个维度的事情来做。但首先当时百度的移动搜索量很小,然后用户也不再通过搜索引擎来表达所有需求,百度的产品经理还在固守PC那套方法论。 比如李彦宏为易平台定的第一个功能点就是开机即框。你打开手机后只有一个框,你想要打电话搜图片都在这个框里搜索。即所有都是从百度想要什么的战略出发,而非发自用户需求。 百度在与手机厂商合作时,百度觉得别人不懂互联网,手机厂商觉得百度这帮人压根不懂手机。同期在小米选择MIUI、发烧友、互联网电商作为突破路径的时候,百度易平台还在忙着到处找代工、做凤巢投放和渠道代理销售模式。更大的槽点是,开发易平台的产品经理,日常和在公司做安卓系统设计安卓体验时,他们用的都是苹果手机。 易平台失败后,百度的转型战略是PC到移动搜索,再到移动服务。 13年公司聚焦重点资源砸几个核心产品,是移动搜索、应用市场、地图和浏览器。 其中手百是百度移动最重要的产品,因为是公司品牌和移动搜索战略落地。 地图和手机助手重要过一段时间,用地图解决导航,手助在用户换机时推百度手机服务。 输入法和浏览器是被360搜狗三级火箭玩法影响的。 事实上,手机百度最初在内部很尴尬,主打单一移动搜索能力,存在感不强,又属于药不能停的产品——只要BD一停量就跌的很快。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从搜变成刷,每天都打开手百搜索的用户需求并不足够旺盛,手百的日活/打开次数/时长/留存等数字都不好看。但出于百度的品牌骄傲感,还是砸了很多钱要把量维系住,万幸的是他成了后来百度转型信息流的业务根基。 13年时市场觉得应用商店才是移动入口,百度也花19亿美金收购91,创造当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笔交易。百度在收完91后第一个月就发现91量掉了很多,因为之前有太多的资源位都被超卖和流量预售,融合了三四个月后还一直在帮91背锅填坑把帐填平。最后百度选择短时间内竭泽而渔,将91所有资源掏空全部导向百度系产品,一夜间百度有了14个用户过亿的APP。 其实李彦宏最初在公司内是反对团队做应用商店的,他觉得让用户搜APP不对,应该让搜索去解决用户的需求,因为用户下载完APP就不会再回到搜索了。 至于轻应用,则是某天夜里知道微信要发布服务号,李彦宏在群里问应该怎么办。总监们说服务号像是网站和APP中间的状态,是阿拉丁的移动版,但是比APP更适合呈现在移动端的形式,而且是能够被搜索引擎抓到的H5,于是让李明远大战一百天赶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 不过轻应用最大问题不在于移动端没做好,而是框架做好了,没有太多服务进去,没有开发者愿意跟你玩,用户也不买单,PC流量也不愿意往里面放东西。 微信能推小程序那是因为微信本身就是超级APP,百度在PC上可以推阿拉丁那也是因为百度是流量最大的入口。当轻应用在一个本身日活就不高的APP出来时,失败早就是注定的事了。 远见和定力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