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没有文化
阿里最初做云计算的时候技术水平并不高,产品不稳定BUG非常多,内部对王坚和阿里云这个部门骂声一片。但王坚认定云计算将取代传统IT设备,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底层设施。在一次次阿里云要被撤掉传闻起来的时候,还是马云站出来坚挺,“请相信博士(王坚),给他一点时间。” 事实上,百度是中国最早做分布式计算的,他的很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服务器的工具都是很先进的,有波峰波谷计算能力,一度他的服务器也是中国最多的,他的机器管理和资源调度、整个网络管理这三种关键技术都是中国领先的。 最后这些技术反而倒是帮助了阿里云。最初带系统组的刘栓林,在易平台挂掉之后,就从百度离开去了阿里云,帮助阿里云做成了网络基础服务。最初阿里云的架构体系跟百度的服务体系如出一辙。 同样认为云计算是巨大行业发展机遇,技术最强的百度做了应用百度云盘,更偏运营的阿里做出了基础设施阿里云。百度选择了做起来收效最快的应用,也就错失了本该属于百度的云的未来。 再比如,百度2015年的“航母计划”,因为O2O投入现金流吃紧,百度将一系列非核心业务都打包卖出去,视频音乐文学游戏都在出售清单里,但到17年做手百时又发现没有内容生态,据说老板娘还找过完美商议看能不能再把百度文学拿回来。 14年盛大文学要出售时卖家首先找到的是百度,但是跟百度接触很长时间都没见到李彦宏,也没有真正能做决策的人出来,结果转头卖给了腾讯。文学是百度搜索流量最高的部分。 这背后反应的是,百度有着先进的技术,但缺乏与之匹配的商业远见。 百度技术起家,向来喜欢挑战更前沿的技术,但明显对大众需求关注不够,尤其当他没有一个轻便的商业模式和足够高的利润率。产品决策想要一切以数据说话,但问题是,在移动时代,你不再掌握完整数据。而数据一般都是很滞后的,只能反映短期的曲线。 百度的产品文化: 没有产业链思维只有C没有B 一切以数据出发(没有使命感和战略感) 搜索是最好的商业模式一切为搜索服务 这意味着,如果带头人没有远见和定力,百度一般都只试试波段,不好就立马放弃,没有长期战略坚持。 百度相信的事情是,只要增加用户的搜索量,一定就会增加百度的营收。比如最早在中国喊出要做个性化推荐的百度新首页,后来为什么不做了?因为无法给搜索提供价值。你在个性化推荐上花的时间越多,你用来搜索的次数就会越少,百度不希望用户变成浏览用户而非搜索用户。搜索的商业化是可推的,搜索的转化率是固定的,百度大方向就是要把浏览转变成搜索。 头条发展这么多年,百度注意到还是因为头条15年开始广告放量,百度自己的广告主去了头条做投放才意识到信息流大有可为。 如果百度提前预判到新闻可以为搜索提供商业价值,百度就不会把百度新闻从垂搜的技术产品体系划到朱光的公关市场体系,不会在百度新闻试水个性化推荐数据飙涨后,领导觉得内容low让这个百万日活的产品转型专门去服务高端科技人群。 领军人物和内耗 更大的问题还出在公司内部部门间各自为战。 李明远的移动部门最初买量效果不佳,想过很多打法让百度PC的资源给移动带量,比如在贴吧知道百科任何场景只要出现APP时候,就给助手导流提供下载按钮,但是大家不愿意做不能做,如果要做带量就是要走凤巢商业推广通道内部结算。如果可以合作带量的话,贴吧知道一定也是需要移动部门先帮忙完成他当年的KPI。到今天百度首页和搜索结果页,依然没有非常强的将PC用户转化成移动用户的功能提醒设置。 手百希望移动搜索很多新的功能和内容是自己独家的,比如你在UC里面没有这样的服务,我借助客户端能力我可以有更强的搜索能力。但当时移动搜索认为自己应该跟各种客户端合作,而且自家APP日活很小,于是两边开始撕扯。 后来王梦秋带领的大搜部门也想做移动搜索也想做APP,于是跟李明远移动部门的手机百度PK,为了一个Pad尺寸到底有几寸吵架。最后得出了7寸屏幕这个分界线:7寸以上屏幕的算Pad,7寸以下屏幕的算手机,Pad用户搜索体验大搜接管,手机用户搜索需求手百负责。 等到手百手助发展有些起色时,商业化部门来要求切流量,移动产品部门就说我们用户体验还没准备好,且应用市场售卖规则CPA和二次激活,和凤巢搜索广告系统不一样。 一位当时移动部门的干部事后感慨,“但是大家没意识到的事情是,12-14年你移动做不起来,以后PC也没多少量了。在巨大的公司转折面前,大家想的还是纯粹的资源置换,没有为以后长远布局考虑的打算。15年后,百度移动的量也开始往下降了。” 这样的案例,在百度从PC向移动转型过程中屡见不鲜。核心原因在于,百度各部门考虑的如何是我的利益最大化,考虑的都是各种资源如何为我所用,缺乏整个公司一盘棋的意识。同时领军人物思考的出发点太过自我,有战略方向却没有战略思考,缺乏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和坚韧专注。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