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已经步入一个新世代
正因大脑的丰富性,科学家尝试通过逆向工程,从大脑的思考方式推动机器智能的发展。电脑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一层层输入数据,从简单到复杂,再输出结果。经过这些年算法的不断优化,以 AlphaGo 为代表的神经网络算法开始在公众视野中得到大面积的成功。 人工智能的“奇点”按照可预见的发展速度,实现强人工智能的突破需要多长时间? 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19 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科学家欢聚一堂。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提出了笼罩在 20 世纪物理学头顶的“两朵乌云”: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 谁也没想到,不到 10 年时间,两朵乌云相继被普朗克与爱因斯坦解决,科技深入原子水平,而物理学进入全新的量子时代。 要知道,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历经了千年,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各走了一百年,而从电脑过渡到手机不过短短 20 载。 VR 的热潮刚从硅谷涌现,风向已经刮到别处了。在信息时代,每一轮社会革新所需时间被极大缩减了。 我们突然很难预料十年后科技的模样。 更何况,人工智能存在科学家普遍认同的技术“奇点”:存在某一个时间点,技术发展将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得接近于无限的进步。一旦越过奇点,科技将超越科幻,我们无法预测技术的下一步,甚至预警其发生。 而强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则极大推进了这一天的到来。 10 年,20 年,对于生命而言或许漫长,但放眼整个发展史,时间微不足道。就在当下,就在目前,没人知道人工智能下一个突破会发生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行业巨人开始公开在媒体发声:
而科幻作品中,作家早就思考过这个两难问题。一方面,科技必须发展,人工智能势必有一天能进化为智慧生命;另一方面,当某天人类不再能控制其发展时,无人知晓人工智能对待其造物者将是善意还是恶意。 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关于机器人翻身、奴隶人类的未来故事,而事态一旦失控,或许正如霍金所言,“人类最终会灭亡”。 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甚至在 1950 年就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以解决小说中人工智能潜在的危险。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