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武装营销,10个科学技巧提升效果
1、社会认同“
人类的行为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令他们深深认同的人。
这种从众心
这次,我从《细节》一书中,选取了十个小技巧,做成营销工具清单,可以随时查阅。 1、社会认同“ 人类的行为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令他们深深认同的人。 这种从众心理,源自人类三大动机: ① 尽可能高效率的做出正确决定 ② 获得他人的认同 ③ 用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 利用社会认同原理,营销的原则就是: 简明而诚实地指出,大多数跟他们很类似的人,已经购买或者使用了。 用社会认同宣传的产品或者服务,要是大众化的,越多人使用,越容易被认可的。如果不是,或者反之,希望塑造“小众”“稀缺”“特别”的形象,强调大多人购买、使用就没什么效果了。 这时,可以有一个变通。 强调大多人都认可、想要,而非购买,突显社会价值。这会让能够买的人,更想要拥有这个东西,享受我有你没有的感觉。 为了暗示很多人都这样做、这样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表述方式,以保证听起来是“很多人”。 比如,如果数字的绝对值很小,就变成比例,占比50%、增长了5倍等。 从众心理经常被使用,传统但依然有效。很多品牌战报,就是典型。 瑞幸经常用这种方式,并且很高频。大量消费者,就是因为看到很多人喝他们的「爆款」后,决定购买试试。 网络上的瑞幸广告2、社会身份 与众人背道而驰,是有情感成本的。 尤其,当我们认为某个群体对我们的社会身份极为重要,在这些帮助定义“我们是谁”、决定“如何看待自己”的群体中,违背变得更加困难。 营销时,把「受众的社会身份」关联起来,效果会更好。 比如,结合从众心理,指出所在社区的大多数人做什么,效果比所在城市更好。指出所在城市,比单纯表达大多数,效果更好。 以前淘宝和拼多多有一种广告图点击率特别高,强调“98%的重庆人都在买”,然后精准推送给重庆的搜索用户。 当然,这种文案有虚假宣传的嫌疑,可能违反广告法;有乱用个人隐私信息嫌疑,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过去好多平台都会这么推送、推流,现在很少看到了。 社会身份的定义,可以是地点,可以是人名等某种称谓。比如,某个明星的粉丝群体,某个兴趣爱好的群体。 一个小提示 强调社会身份,可能产生反作用。 人们可能想要和所属或想要进入的群体保持一致,也可能想要和不喜欢的群体区别开。 当产品拓展新的用户时,要小心,如果新人群的社会身份,是老用户群想要区别开的,可能会丢失这部分老客户。 3、共同身份 共同身份,更容易让人觉得亲近,更愿意合作。 如果这个共同点,不那么大众化,效果更好。 我们会惊喜于原来你也喜欢这么小众的东西,越是不普通、稀缺的共同身份,作用越好。 如果我们的客户,有圈层属性,因为同一个兴趣聚集,请一定记得使用共同身份。 比如,在和客户的沟通中,多强调「刀友」、「磨刀爱好者」这个身份标签。主动让人知道,共同身份,让我们更懂彼此。 为强调我们共同身份,可以分享一些小故事,一些「其他人不懂,你我懂」的情境。 比如,有时候朋友会问我,磨刀看着就无聊,你居然可以搞这么久?!我想说,把这刀磨到吹毛断发,很爽的,好吗!看到这刃线如此漂亮,很舒服的,好吗! 4、主动承诺 如果在和客户沟通结束时,获得一个口头承诺,下一步推进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如果不适合明确要求,那就委婉一点。 比如,如果想要邀请客户或者粉丝观看某场直播,可以先请客户提出想看的内容,会安排在直播中。客户提问题或者要求,相当于是假设观看直播,就变成了一个隐形承诺。 如果想简化一点,引导客户,想要看直播的,评论扣1,或者点个赞,也算。 如果能引导客户主动参与设计承诺,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直播预热的短视频下,让客户评论,这次想抢购的产品。 这类增加引导互动的方法,邀请客户主动参与创作视频、直播内容,就是在激发用户主动参与公开承诺的行为。 书中还分享了三个给承诺放大的小技巧: ① 让承诺具体且公开。 ② 在承诺旁边放一些小提示。 ③ 让承诺以行动为导向。 一个小提示 默认选项会提高承诺的概率,但遵守承诺的概率可能更低。 因为默认选项,减掉了主动承诺的动作。 对此,书中提出了一个建议:“增强版主动选择”。 ① 利用「主动承诺」 把“对某个事情同意或不同意”,改成“两个选择”。选择时,不再是“要么接受,要么放弃”。必须选一个时,就实现了主动承诺。 比如, 默认选项的设计是,「今年秋天,你想打疫苗」,默认打钩。 增强版主动选择的设计是,「今年秋天我要打流感疫苗」,或者「今年秋天我不打流感疫苗」,两个选项中,选一个。 ② 利用「损失厌恶」 告诉人们,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会损失什么。 上述选项,进一步调整为: A、「今年秋天,我要打流感疫苗,因为我想降低患流感的风险,并且节省50美元。」 B、「今年秋天,我不打流感疫苗,即便这意味着我得流感的风险会提高,而且无法节省50美元。」 以上,给人提供了两个选择,并用「损失厌恶」包装了一下。 5、将来的自己 研究表明,为将来的自己负责、看到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模样,可以增加行动的可能性。 通过场景化、可视化呈现,让客户看到,如果现在做了什么,未来的自己会怎样更好;没做什么,未来的自己会怎样更坏。 正如抖音强调的,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购物兴趣。 我们做内容,无论是短视频、图文,还是直播形式,都可以表达美好生活。 让人们看到,我将来可以这样,这是我想要的未来生活。 这个时候,只需要推进一步,这样的生活,只需要简单的动作(用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实现。 6、分心 给等待的人找点事做,转移注意力,改善客户等待时的体验和感受。 海底捞就很会。 海底捞的等位设计,既让人分心,愿意等待;又让人惊喜,形成了口碑传播,甚至变成了营销卖点。 借此,我也有了一个脑洞。 客户等餐时,给一个小游戏、挑战,如果上餐之前可以完成,赠送一个饮品。 或者提供低成本手工玩具,还可公开展示客户的作品,甚至发起投票。 比如,提供解压图画本、白纸画笔、橡皮泥等。客户等餐时可以创作,完了可以带走,也可以挂在店里打榜。也许还可以每月设置主题,每月一榜单,第一名有奖励。 线上销售,发货通知,还可以试试: 您的包裹已经发出,大概2-4天就能与你相见啦。 等待的时光也可以很美好。这是xxxx的使用小技巧/用餐小贴士,先看看吧~ 7、专家 专家,是一种特殊信息媒介和权威的集合。KOL、KOC都可能算。 研究指出,信息并不是导致行为改变的直接原因,自我对话才是。 人们接受了一个信息之后,心里产生的认知反应,对自己说了什么,才是行为改变的关键。信息的内容、表达方式和媒介,都是为了影响自我对话。 为了避免消极对话,尤其是减少论点的反驳,我们可以借用权威。 人们会允许权威的意见统领其他因素,尤其是自己不太确定时。借用垂直领域的专家或者凸显自己的专业性,都是权威的体现。 借用权威时,不要夸大,如实说出你的背景、经历和技能,才能保护自己的专业性。 一个小技巧 如果专家在表达时,适当加入不确定,效果更好。 语气中带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心理学营销,更容易引起兴趣,有助于建立信任。 比如,我不敢完全确定,但以目前的经验看,xxxx。 8、爱 作者指出,象征爱的东西,可以引导做出与爱有关的行为。 做内容创意营销时,记得用上。 比如, 把产品和有爱的场景结合起来,比如,家庭、情侣、亲子情境等。 图、文、视频中,增加爱的元素。比如,背景增加爱心、选用红色道具等。 把一些购买行为,和爱关联起来。比如,分享一些有爱的用户故事。 9、锚定 关于锚定,我总结出四个小技巧,可以应用。 ① 先下手为强,抢占沟通中的锚点 人们很容易基于一个锚点思考。 比如,如果看到一个很高的要价,可能会问自己,为什么要价这么高,会主动把心思放在和高价符合的要素上。 反之,如果锚定的是低价,就会主动把心思放在和低价符合的要素上。 ② 设置一个精确的价格、数字 看到一个精确的信息,人们会默认这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得出的。这更容易取得信任,也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和兴趣。 比如,直播开始时间,故意设置在8:42,而不是8点整,很特别,更容易被记住。 再比如,在闲鱼卖二手产品时,标价146.3,而不是149。 ③ 信息归档 当我们看到一个报价时,会自动给价格归档。 比如,9.9属于不到10元一档。10属于10元以上一档。 ④ 知觉对比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看到某物品之前的体验,改变其印象。 比如,先让客户看到更贵的,他的价格感知,就会和这个相似但更贵的,进行比较。 10、细节 鲜明生动的细节,往往更具有说服力。 作者说,这个细节,可以是“鲜明又具体的个人形象”,也可以是“清晰又具体的干预手段”。 比如,给客户分享这把刀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件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整个过程,用视频,让客户看到具体每个步骤发生了什么。 再比如, “我们有客户用的「旬」刀,用这个龙虾1000目的磨刀石,平常在家里保养磨锋利,一般一两分钟就好了。常常是老婆做饭前,花一两分钟,磨好就用。他经常开玩笑说,一个动作,让家庭和睦一百倍。” 这样的分享,就比笼统地说这个石头适合「旬」刀,更有说服力。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