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瑞刚 内容之王
与很多路径依赖的成功人士不同,在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李川看来,黎瑞刚的人生态度格外开放,面对与自己成长经历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颠覆性事物,他从不束缚自己,或先用成见否定它,而是尽可能地先去参与或者感受,从中得到乐趣。 黎瑞刚把这种开放归结为对于自己兴奋感的认知。他用每天起床睁开眼睛的两种不同感觉比喻两类人的动力类型:一种是你会想今天要干什么,想到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会有压力感。一种是每天早上一醒过来,想到今天会见新的人,面对新的事情,会觉得充满了好奇,会期待有另一扇门打开,「这种感觉会让你很兴奋,很兴奋」——他就是这后一种。 华人文化控股集团首席战略官许涛谈起黎瑞刚典型的一天是这样的:可能有10个不同的会议,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意思是说,完全不同的产业,完全不同的公司。早上可能跟财务团队开个会,中午跟导演吃个饭,下午美国人起床了,就要跟美国打个电话会议,晚上又要跟国家领导去谈一些事情。 接受《人物》采访的3天后,黎瑞刚要飞到美国开董事会,美国大选期间,他开始关注美国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态度,「《纽约时报》是对特朗普很敌对的嘛!」他发现。这点他能想明白,黎瑞刚和美国的好莱坞与华尔街早在SMG(上海文广集团)时期就建立了极好的合作关系,「我在美国打交道的很多朋友,绝大部分当然都是民主党这一派的,因为你要知道好莱坞是亲民主党的,投资圈里面也有很多是亲民主党的,还有媒体圈的人。」「尤其是纽约,纽约民主党是很强大,很强大的。」不过《华尔街日报》他就有点看不懂了,他注意到这家报纸「不是这么穷追猛打」,「那《华尔街日报》在动什么脑筋?」看到在美国董事会中间有两个小时空档,他决定给《华尔街日报》的出版人罗伯特·汤姆森写一封邮件,「我说你如果在的话,这两个小时我过来跟你聊聊天。」 邮件是他在接受《人物》采访同一天凌晨3点多钟发出去的,那天夜里,他1点多回到北京,想到第二天还有很多事,本打算回去快点休息,结果来回和美国打电话又折腾到凌晨3点才睡觉。早上他有些担忧还没完全清醒过来又要接受《人物》采访,「一早我就急匆匆地冲了个凉水澡,有意把温度调低一点,想刺激一下。」当谈起罗伯特·汤姆森在他早上醒来前已经回了邮件,他感到开心和振奋,「他说在,他说你过来。」 李川印象中,任何新的年轻人的消费场景一旦出现,黎瑞刚都会尽可能去感受。最近他去了某个风靡欧洲的DJ现场,半夜兴奋地打电话给李川,「他说这边我已经喝了半打啤酒了。」「这么多人他说没有坐座位的,年轻人这边非常沉浸,体验是非常好,非常嗨。」「一方面喝着啤酒,一方面欣赏着电子化的那些音乐。」那时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而此前,这位著名行业大佬刚刚在非常严肃的场合做了一场财经演讲。 投不投Bilibili?李川至今记得当时这是个艰难抉择。 那是两年前,中国互联网视频平台更多的思路还是把电视这种传统商业模式复制到互联网上,在市场上声称自己是「互联网上的电视台」,方便与资本和用户对接。 以弹幕著名的Bilibili(简称B站)与这种套路全然不符,它还颇具挑战性地会让很多传统观众不适,「可能年纪比较大的这些观众觉得是一个骚扰」,「看一个动画片,我们欣赏这个动画片就可以了」,「它这个字幕飘在那里面」,有时弹幕疯狂到视频都看不清楚了,李川认为对他这代人而言完全是一种颠覆性体验。 也有一些优秀敏锐的商人注意到了资本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比如马化腾就曾在一次活动中表示,希望多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在那时,他察觉到新一代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已经表现出了和上一代人完全不同的接受习惯。那次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面对大学生,马化腾说出了自己的一种危机感,呼吁应该注意到这种接受习惯更新换代的变化。 马化腾的危机感来自美国一个叫做「阅后即焚Snapchat」的App,那是一个在年轻人中风靡但是他用着毫无感觉的应用,「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我越来越看不懂,这是我最大的担忧??这是我觉得最可怕的。每天早上醒来最大的担心是,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使用习惯是什么。」马化腾坦言,他预感到受众习惯变化会带来颠覆性效应。 这在当时远没有被足够地重视。面对B站,很多人仍按固有经验把它与普通视频网站对位。那时各大视频网站打得凶猛却全线亏损,在这种思维定式下,没有人认为这样一个小众平台会有生存机会。 给李川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大家都陷入这种思维定式不能突破时,黎瑞刚却用他的好奇和对未来的谦卑做到了。 决定要不要投B站的过程中,李川记得让黎瑞刚一下眼前一亮的恰恰在于对为什么看视频同时还会看弹幕这一问题理解的突破上。 B站上飞过的弹幕会让很多传统投资人感到烦躁,但从另一种角度看,年轻人能一边看视频画面一边看弹幕,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如果比作计算机,那么,他们的CPU比「我们这边的CPU」要强大很多,这是新一代年轻人,从诞生之日起,他们就是互联网真正的原住居民,李川说。 正是因为黎瑞刚看到了这种革新性力量,他一下对B站产生了浓厚兴趣。 两年后,经历过社交媒体上以90后为主导的粉丝经济洗礼,大部分从业者对马化腾当时的担忧已深有体会。资本市场逐渐意识到找到能满足年轻受众全新接受习惯的互联网产品是何等重要。而B站无疑是顺应了这股潮流的明星产品,它被看作具有全新现象级文化意义、聚集不断扩大的年轻人群体的重要平台。 体系 黎瑞刚把他的人生动力归结为好奇心,好奇心总是产生于还未被彻底探索的未知领域而非经验之地,它导向未来,正是这种人生动力和导向决定了黎瑞刚的投资之道和他的领导魅力,令他成为团队口中那位「来自未来的人」。 华人文化控股集团总裁李怀宇做技术出身,早年从事有线宽带网络业务,后又追随黎瑞刚成为国内从事IP电视、手机电视、宽频电视、互联网电视等多屏融合业务运营的百视通公司负责人。谈起自己的老板,印象最深的是「forward thinking,一直向前想,未来会怎么样」。 「我觉得这是会产生个人魅力的一个来源,就是让大家感到他看得很远,他是一个带方向的人,这个有点像宗教里面,一般大家皈依的一个是指明方向的人吧。」李怀宇笑了。 在李怀宇看来,黎瑞刚的未来意识帮助他突破了很多路径依赖。「黎总是比较少有的,他做内容出身,但对技术非常非常热衷,也不惧怕的人。」李怀宇告诉《人物》记者。 在李怀宇口中,黎瑞刚「对技术非常敏感」,「第一时间拥抱变化」,VR(虚拟现实技术)正是对于这一点的证实。 早在两年前,黎瑞刚就关注到了VR领域,「觉得很振奋,然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领域,要求我们要进行跟踪和研究。」李怀宇记得。 (编辑:源码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